重庆教科院践行“厚德载物”,以传统文化引领教育改革
重庆教科院践行“厚德载物”,以传统文化引领教育改革
“厚德载物”这一成语,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品德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这一古老的智慧依然闪耀着光芒,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现代教育的困境
当前,中国教育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激烈的学业竞争和对高分的过度追求,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据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统计,2010年至2021年间,未满14岁的儿童自杀率增长逾10%,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脱节。许多家长对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个人兴趣。这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往往成为压垮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厚德载物”的教育启示
面对这些挑战,“厚德载物”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教师的角色:以德育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引导者。正如“厚德载物”所强调的,教师应具备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灯塔。
教育的目标:全面发展
“厚德载物”启示我们,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成绩,而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包括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教育的方法:包容与创新
“厚德载物”还提醒我们,教育应具有包容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和潜能。教育者应当尊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土壤。
实践案例:重庆市教科院的探索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教科院)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厚德载物”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的生动案例。市教科院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在教育理论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交流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还积极服务全市教育决策,创新推进“雏鹰计划”,在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
特别是在德育工作方面,市教科院从2009年起率先在全国研制《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推进全市立德树人特色项目实践研究基地建设,参与家庭教育立法修订,形成了“家校共育看重庆”的良好局面。这些实践充分体现了“厚德载物”的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厚德载物”这一古老的智慧,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包容精神的人。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包容的成长环境,让“厚德载物”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