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潭艺术中心:南方艺术的新地标
白鹅潭艺术中心:南方艺术的新地标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这座被誉为“艺术巨轮”的文化地标,自今年五一正式开放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艺术中心坐落于广州荔湾区白鹅潭畔,由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设计,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展陈面积超4万平方米,共享公共区域达3.5万平方米。
“文化巨轮”:设计理念与建筑特色
艺术中心以“文化巨轮、时光拱廊、鹅潭写意、云山艺境”为设计理念。云山之下,三江汇聚之湾,艺术中心宛如一艘通体透亮的白色巨轮,在珠江边静待启航。何镜堂院士在设计中始终坚持“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统一”的理念,充分考虑了广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张力。广州是千年商埠,历史上外贸兴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所在的位置,恰恰在广州十三行附近,周围是老城区。在这里建一座艺术中心意义重大,它将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未来,成为彰显岭南文化时代魅力的重要场所和平台。
艺术中心由三部分组成: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我们以“文化巨轮,鹅潭飞虹”为理念,设计了这样一座满载岭南文化宝藏的巨轮,从丝绸之路的起点扬帆起航,在白鹅潭以飞虹之姿跨越时空,营造“千年商都”新地标,助力人文湾区建设。这是赓续岭南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是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使然。
三馆合一:功能布局与展览内容
艺术中心的三大组成部分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空间。
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地上建筑11层,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设有21个展厅和超大的公共艺术区域,聚焦当代艺术,探索国际交流合作。馆内展陈空间灵活多变,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艺术展览的需求,将成为未来潮人聚集地。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艺术中心西部,地上建筑5层,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馆内展示内容涵盖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保护传承实践成果。围绕“文脉”“生活”“艺术”“交流”等关键词,设有“非遗情缘”“山海之间”“饮和食德”“臻品厅”“物华锦绣”“南风传韵”“湾区同心”等展厅,以一棵向上生长的“榕树”作为空间主体形象,将“家国根脉”融入展陈脉络之中。
广东文学馆全景式展现广东文学从先秦萌芽到现当代2000多年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馆内共开设6个常设展厅与1个临时展厅,包括“海上明月:广东古代文学展厅”“破浪以飏:广东近代文学展厅”“铁火新生:广东现代文学展厅”“香飘四季:广东当代文学展厅”“中流自在:港澳台侨文学展厅”“鲁迅家”展览厅。四楼的“鲁迅家”特展,展出鲁迅的茶几、许广平穿过的大衣、拎过的行李箱等珍贵展品,仿佛真的把“鲁迅家”搬到了展厅。
公共空间:市民的文化休闲新去处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不仅是一座文化殿堂,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设计团队充分考虑了岭南气候特点和市民生活方式,打造出多层次的公共活动空间。
在设计之初,场馆前面有一条沿江马路,将建筑与江面隔开。如果保留这条马路,馆前就是车流,很难让老百姓“亲水”。经过各方研究和努力,设计团队想了一个办法:将马路向后移,从建筑底下穿过去。这样一来,建筑离江边留出10米左右的空地,就成为市民滨水休闲活动的理想空间。我们“还江于民”,把好的地方留给了老百姓,让市民都能享受到珠江美景。想象一下,黄昏的时候坐在江边看江景,最是舒适惬意,这是这座滨水公共文化建筑最大的特色。
此外,艺术中心还设有多个观景平台,包括30米屋顶花园、36.8米观景廊、美术馆50米屋顶花园等,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观景和休闲选择。这些设计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开放、通透的特点,让市民在享受文化艺术的同时,也能亲近自然,感受珠江之美。
文化传承与湾区新地标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不仅是岭南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广东建设经济大省、文化强省的重要场景和重要阵地,艺术中心将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成为连接大湾区、辐射全球的文化新地标。
艺术中心的建成,是广东文化走向大湾区、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用一种现代的手法表现出时代的兴旺发达,艺术中心将成为广东建设经济大省、文化强省的重要场景和重要阵地。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启用,标志着广州又增添了一处重要的文化地标。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承载岭南文化记忆、展现当代艺术魅力、激发城市活力的公共空间。随着各类文化活动的陆续开展,这里必将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新去处,为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注入新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