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分级:医院管理的新引擎
护理分级:医院管理的新引擎
护理分级制度作为卫生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改变医院管理的传统模式。通过精细化的护理分级,医院能够更有效地调配护理资源,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然而,这一变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如何确保分级标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以及如何培训护理人员适应新的管理模式。护理分级是否真的能成为医院管理的新宠儿?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政策背景与意义
护理分级是指在医院内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或)自理能力来确定的一种护理模式。这一标准的制定旨在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同时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为了适应医学领域的发展,最新的护理分级标准已于2024年2月1日正式实施。
这次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修改了“范围”中的部分描述,将“方法、依据和实施要求”改为“方法和依据”;新增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增加了关于儿童患者和精神疾病患者自理能力的评估指南;改动了某些术语的表达方式,如将“无需依赖”改为“无依赖”;取消了原先的“实施要求”章节;并新增了一份关于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的详细说明。
作为临床护士,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指导原则和标准,深入理解其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实现更为精准的分级和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关爱和支持。
实践应用与效果
护理分级制度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如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参考。
湘雅医院通过成立院前准备中心,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和服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医院实行自助预约制度,通过自助机预约、掌上湘雅APP以及扫二维码预约三种方式,实现床位自助预约。2023年,院前床位预约15.08万人次,其中自助预约12.75万人次,自助预约率达85%。
医院还研发了床位预约管理系统,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影像归档及通信系统、区域医疗平台等的数据交互。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充分利用候床时间进行检验和检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目前,床位预约管理系统包含电子住院证、床位预约、同步推送短信等功能模块,涵盖病友的一般就诊信息、检验检查及病理结果、备注栏等40余个条目,病友信息自动同步,检验检查结果及时更新。
通过集约式管理,全面掌握床位使用动态,确保病友有序入院;加入预住院管理的病友检验检查结果经评估达到开台指征,即按计划安排入院,确保手术精准开台;通过入院前的精准评估,准确筛查出不符合预住院管理的病友,确保医保基金精准支付。通过“三个确保”,最终实现降低平均住院日、降低医保支付压力的目标。以妇科为例,床位安排结合医生手术日、手术间及手术方式进行合理安排,使床位资源和手术资源得以联动并得到高效使用。实施前后对比,平均候床天数缩短8—9天,择期手术病友收治人次同比增长38%;以耳鼻喉科为例,2023年采用普通入院、预住院、日间手术相结合的模式,较实施前单一的普通入院模式相比,平均床位周转次数由3.3次增长至5.37次。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护理分级制度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全面推行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制度设计的统一性问题。不同地区和医院在实施护理分级制度时,可能存在标准不一、执行力度不均的情况。这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制定更加统一和规范的护理分级标准。
其次,护理人员的培训和配备问题。随着护理分级制度的深入实施,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数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短缺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偏远地区,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推进护理分级制度的重要保障。
最后,信息化建设的滞后问题。护理分级制度的实施需要依托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实现患者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然而,目前许多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无法满足护理分级制度的要求。因此,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是推进护理分级制度的重要基础。
护理分级制度作为医院管理的新宠儿,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科学的护理分级,医院能够更合理地分配护理资源,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医疗成本。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人员培训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应对面临的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护理分级制度将成为推动我国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