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科学喂养指南:从基本原理到实用技巧
早产儿科学喂养指南:从基本原理到实用技巧
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和喂养策略对早产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周前出生的婴儿,他们的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喂养照顾。
早产儿喂养的重要性
早产儿的消化系统稚嫩,消化酶含量和活性较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有限,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喂养照顾。为了追赶生长,早产儿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远超足月儿,是名副其实的“小吃货”,指南推荐早产儿的能量摄入量为110-135kcal/kg/d,蛋白质为3.5-4.5g/kg/d。
早产儿喂养的基本原则
早产儿生后早期胃肠道发育不成熟,需要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以满足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需求。而长时间PN,尤其是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会导致严重的PN相关并发症。肠内喂养符合生理要求,且具有非营养作用。早产儿尤其是极早产儿/超早产儿(very preterm infant, VPI/extremely preterm infant, EPI)最优化的营养支持是肠内营养优先,且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的发生风险。
具体的喂养方法和技巧
掌握喂养时间:早产宝宝的消化功能极其不完善,肾脏发育也不健全,过早的喂奶会加重消化系统负担,可能还会面临脱水问题,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宝宝,产后48小时开始喂奶;体重在1000-1500克以上的早产宝宝,产后36小时开始喂奶;体重在1500克以上的早产宝宝,产后24小时开始喂奶。
掌握喂奶次数:早产宝宝胃容量小,消化功能差而且消化能力弱,但早产宝宝需要增长体重,因而所需的热量必不可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分次哺喂的方法。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宝宝,每隔2小时哺喂一次;体重在1500克以上的早产宝宝,每隔3小时喂一次。
掌握喂奶量:在给早产宝宝喂奶的时候,一次的量不宜太多,尤其是初次喂奶。如果喂养反应良好, 可以适量增加2ml。白天在两次喂奶之间,应喂少量的葡萄糖水,如果不使用母乳喂养,最初喂养时,应该喂食脱脂奶粉,也可以自行将普通牛奶煮沸,去掉最上面一层奶油,用同样方法连煮三遍即可。
掌握喂养姿势:在给早产宝宝喂养时,一定要耐心并细心观察,为了防止奶水逆流吸入肺部,出现窒息情况,喂养时应该让早产宝宝处于半卧式,选用软奶嘴,出奶孔不要过大。如果早产宝宝出现溢奶,要让早产宝宝侧卧流出口中的奶水。
特殊情况下的喂养策略
对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和病情较重的早产儿,可先采用微量喂养策略,每天10-20ml/kg的奶量,出生体重>1250g的早产儿每3个小时进食一次,出生体重≤1250的早产儿可以选择每2/3h进食一次,逐步唤醒他们的小小肠胃,促进成长。
喂养中的注意事项
喂养时,留意宝宝的面色和反应,如果在喂奶过程中孩子出现面色、口周发绀,吸吮无力等,应立即停止喂奶,并空心掌轻拍孩子后背,待孩子口唇、面色恢复再进行喂奶。冬季使用温奶器,将温度控制在40℃—45℃,避免烫伤或胃肠道功能紊乱,守护宝宝的娇嫩嘴巴。在喂奶过程中,如宝宝注意力不集中,可轻敲瓶底唤醒宝宝继续吃奶。奶瓶留有余量,以一个奶嘴的量为佳,减少宝宝吸入空气的机会,远离肠胃不适。
营养补充和监测
早产儿需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铁质和维生素A、D、E等。母乳中铁含量较低,强化铁的配方奶粉或母乳强化剂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母乳充足的早产宝宝来说应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母乳不足的早产宝宝可添加早产儿配方奶粉,体重≥5kg或者纠正胎龄40周的早产宝宝可逐渐过渡到强化铁的配方奶粉。
新爸爸新妈妈在喂养早产儿宝宝时,一定要细心和耐心,当然还要有信心,只要做到科学喂养和护理,早产儿宝宝各方面都不会比正常人差。在护理早产儿宝宝时出现任何不知的异常情况,都应该与医生及时联系,并做出合理的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