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留学生被“远程监禁”40天,揭秘跨境电信诈骗新套路
19岁留学生被“远程监禁”40天,揭秘跨境电信诈骗新套路
近日,央视曝光了一起针对留学生的跨国电信诈骗案件,揭示了诈骗分子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心理战术,对受害者实施长达40天的远程监控和恐吓。这起案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提醒广大留学生及其家长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电信诈骗。
案件回顾:40天的“远程监禁”
今年6月,正在新加坡求学的19岁留学生小王接到了一通看似普通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某信息公司的工作人员,告知小王名下的电话卡因发送涉诈短信被多人投诉举报,即将停机。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小王第一反应便是自证清白,对方顺势提醒,如果并未办理此卡,那么很可能是身份信息被他人盗用,建议报警处理,同时可为她转接上海警方。
电话转接到上海某公安分局后,一名自称是警察的人用严肃的口吻通知小王,她的身份信息不仅被盗用办了电话卡,还被盗用办了银行卡,并且这张银行卡在上海一位落马银行行长家中被发现,经侦查,该卡涉及了多笔巨额洗钱。
一环接一环的套路让小王无暇质疑对方身份,思绪完全被对方牵着鼻子走。“鉴于你涉及的案件非常严重,如果不配合我们工作,就算你人在新加坡,也会有警察查到你住的地址,把你戴上手铐带走!”对方音量陡然提高。
此时的小王正孤身一人待在新加坡的公寓里,周围没有求助对象,面对一连串震慑,她害怕极了,已然相信对方所说的话。
“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中,这段时间我们先不去新加坡逮捕你,但为了案件信息保密,我们要对你进行远程‘看押’。”在给出巨大压迫后,对方松了口。
小王此时早已没了主意,如提线木偶般,在对方指引下一步步下载一款境外通信软件,并删除已安装在手机内的各类社交软件。
自此,对方要求小王打开新下载的境外通信软件,以便操控其手机,24小时开启手机摄像头,监控其一举一动。“这个保密案件,你一定不能告诉任何人,否则还要增加一条罪名。”手机里不时传来“警察”的严厉提醒。
而小王出去上课,她也要把软件内的通话模式打开,在外面更不能多和别人交流。同时,对方进一步洗脑,“这件事千万不能告诉你的家人,你想让他们为你担心吗?”并指引小王用微信文字回复家人的问询,拒绝视频通话。
在日复一日的严密监视下,小王几乎断开了与所有人的联系,整日整夜拿着手机,处于被“看押”状态,成了一名被远程操控的“囚徒”。
在被“看押”的第40天,小王突然收到对方的通知,称“总检察长”决定将包括小王在内的所有“犯罪嫌疑人”羁押回国。在小王的再三求情下,“总检察长”同意“情节较轻”的她交39万新币保证金“取保候审”。
为了帮助小王筹到这笔钱,对方还“贴心”地伪造了一份某大学交换项目的录取通知书,让她以此向家长要钱。
“妈妈,我收到了大学交换项目的录取通知书,需要先交一份39万新币的个人资产证明,你把钱转到我卡上。”在对方的操控下,小王向妈妈李女士发送了这条信息,并附上录取通知书照片。
李女士一心支持女儿学业,同时也犯了难,39万新币不是一笔小数目,而录取通知书上却要求在今年8月30日之前交齐。她当即联系了几位新加坡当地朋友,发去聊天记录,说明情况,希望他们能帮忙凑钱。
收到消息后,一位律师朋友突然来电:“这份录取通知书有问题,像是假的。”李女士按照朋友所言,让小王直接转发一份学校发来的邮件以作证明。没想到,这激起了女儿不满的情绪。
无奈,李女士一面安抚女儿情绪,一面委托友人悄悄调查。经过与学校官方核实,这件事纯属子虚乌有。担心小王被骗,夫妇二人不敢声张,立刻买了最近的航班,从上海赶往新加坡。
“囡囡,爸爸妈妈今天去新加坡看你哦。”虽然李女士夫妇刻意隐瞒,不知情的奶奶还是在微信上通知了小王。
收到消息后,假警察立刻转变套路,操控小王购买最近的航班飞回国内。等李女士夫妇赶到小王新加坡的公寓时,没找到女儿,却发现了一份她手写的“取保候审”陈情书。
心急如焚的二人赶忙在当地报警,新加坡警方在调查的同时,也将该案及时通报给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使馆工作人员初步判断小王遭遇了冒充“公检法”诈骗,随即启动反诈联动反应机制,协调两国警方同步开展工作。
接报后,公安部刑侦局指令上海警方跟进开展后续处置工作。随即上海公安机关迅速行动,机场民警第一时间在出站口平安接到小王。
然而,在诈骗分子长时间的威胁与恐吓下,小王对警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在与父母通话后,她才愿意搭乘警车回到位于嘉定区的家中。
上海市反诈中心会同嘉定公安分局及时指派反诈民警陆航赶到小王家中开展工作。面对小王的质疑与恐惧,陆航没有“硬碰硬”,而是转变思路,一步步还原小王的被骗经历,明确告知公安机关的办案流程等方式,终于让她明白网上办案、电话办案,甚至跨国电话办理取保候审等话术均为诈骗话术,在现实办案过程中不可能出现。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劝导,小王终于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其实是落入了“电诈陷阱”。
“以涉嫌犯罪进行恐吓、阻断与外界沟通、狂轰滥炸灌输,进而深度洗脑,这是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典型套路。”陆航说,留学生往往孤身一人在海外求学,更容易遭遇这类诈骗,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心生警惕,与亲朋好友和信任的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千万不能陷入“真空”环境。
警方也提醒留学生及家长:注意个人隐私安全,多关注反诈宣传,做到“不轻信”“不转账”,遇到问题及时与亲友、校方沟通,牢记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24小时热线电话12308。
诈骗手法剖析:高科技与心理操控的双重陷阱
这起案件揭示了电信诈骗的新特点:诈骗分子不仅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远程监控,还通过心理操控让受害者完全受控。
冒充公检法:诈骗分子通过冒充信息公司工作人员和警察,以涉嫌洗钱为由,对受害者进行恐吓和威胁,让受害者陷入恐慌。
技术手段:诈骗分子使用境外通信软件、远程监控等高科技手段,通过Skype等工具进行视频通话和信息操控,让受害者无法与外界联系。
心理操控:诈骗分子利用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通过隔离和洗脑,让受害者完全受控。他们要求受害者删除所有社交软件,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甚至利用亲情进行操控,让受害者不敢告诉家人。
跨境诈骗:一个全球性难题
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特别是针对留学生的跨境诈骗更是屡见不鲜。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统计,留学生是诈骗分子的重要目标,是遭受诈骗的主要群体。
在美国,中国驻美使领馆接到多起中国公民遭遇网络电信诈骗的案件报告,包括冒充政府机关、非法换汇、“杀猪盘”等诈骗手法。在韩国,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也接到多位中国公民遭遇换汇诈骗的求助。在新西兰,留学生还面临着驾驶安全和电信诈骗的双重威胁。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面对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留学生及其家长应该如何防范呢?
提高警惕:接到自称是“公检法”或政府机关的电话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相信。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
保护个人信息:不向他人透露自己和家人的身份证、护照、手机号、银行卡、网络社交平台账号等个人信息。
多沟通: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沟通。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在海外的情况,保持信息畅通。
及时报警:如遇诈骗,应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并及时联系银行尝试追回损失。在中国,可拨打110报警电话,在美国可拨打911报警。
关注反诈宣传:多关注使领馆和学校的反诈宣传,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和防范措施。
电信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留学生在海外求学,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让我们共同努力,筑起防范电信诈骗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