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手机年产量达6亿部,国务院发文推动回收规范化
废旧手机年产量达6亿部,国务院发文推动回收规范化
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手机数量高达6亿至7亿部,但真正得到回收处理的却寥寥无几。这些被闲置的手机不仅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有效激活这60亿部潜在闲置手机的循环价值,成为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庞大的闲置手机存量
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十四五”期间,手机闲置总量预计达60亿部。庞大的存量为手机回收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不过,目前二手手机行业面临着交易市场欠规范、标准体系不健全、用户信任缺失等问题,仅有较少比例的闲置手机能够进入专业的废旧手机回收平台、“以旧换新”活动等回收渠道。
回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废旧手机存量超过20亿部。手机废弃后,约54.2%被消费者闲置留存,只有约5%能够进入专业的废旧手机回收平台、“以旧换新”回收渠道。为何手机回收率如此低?记者走访发现,手机回收市场仍存在缺少统一价格标准等问题,同时,有很多市民担心隐私会被泄露。
以陈先生为例,他的抽屉里摆放着六台从十多年前的功能机到近几年的智能手机。“卖也卖不了多少钱,只能扔在家里‘吃灰’,越攒越多。”陈先生表示,尽管这些手机早已用不着,但他并不愿意出售。“这么便宜卖出去有点心疼。”陈先生举例说,2020年上市的一款华为手机,当年发售价格超过6000元,如今回收价仅有2000元左右;一款原价超2000元的红米手机,用了一年多,收购者给出的报价为六七百元;不能上网的“古董”功能机,也就卖5元。
在中关村科贸电子城,多家商户的柜台上贴着“回收手机”的广告,柜台里摆放着各个品牌、各个型号的待售二手手机。“手机回收一天一个价。”一位商家介绍,由于手机更新迭代快,二手手机价格下跌的速度非常快。“这个手机我今天400块收的,你要是要就450块卖给你。”商家指着柜台上方的一台华为手机告诉记者,二手手机越晚卖越卖不上价,现在加价50元没卖出去,过阵子可能就降价几十元、一百元。“新款一上市,这个系列的二手手机都得降价。”
在废旧手机“卖不上价”的同时,回收市场由于缺乏规范性,导致定价标准不统一,也让机主与回收商之间存在信息差,很难在交易中获得议价能力。记者拿着闲置手机分别前往多家经营手机回收业务的商户处咨询,发现不同商家给出的价格差异不小,特别是自营商家的报价更是有不少套路。
在二手手机回收平台线下门店,工作人员在对用户的电子产品进行估价。相比之下,多个手机品牌已推出“以旧换新”服务,按照其官方系统进行估价。同时,多个二手手机回收平台及其线下门店也采用这类定价系统,并且不接受议价。
在中关村科贸电子城,商户柜台上贴着“回收手机”的广告。在废旧手机“卖不上价”的同时,回收市场由于缺乏规范性,导致定价标准不统一,也让机主与回收商之间存在信息差,很难在交易中获得议价能力。记者拿着闲置手机分别前往多家经营手机回收业务的商户处咨询,发现不同商家给出的价格差异不小,特别是自营商家的报价更是有不少套路。
政策推动下的市场机遇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推动二手电子产品交易规范化。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政策将进一步刺激二手手机市场的规模扩张,以旧换新将成为推动二手手机回收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回收模式的探索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政策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创新的回收模式。例如,一些回收平台利用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提供市场行情信息、在线预约服务和个性化估价,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也增强了用户信任。同时,一些企业通过严格的质检体系和透明的价格体系,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未来展望与挑战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对资源的日益珍视,手机回收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安全保障、市场监管机制的完善等。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服务内容的丰富化和精细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带来的用户体验升级等。
面对60亿部闲置手机的循环经济红利,我们既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规范、高效、透明的手机回收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