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与“堪舆”:中国建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风水”与“堪舆”:中国建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与"堪舆"是建筑选址和设计的重要依据。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致力于寻找理想的"风水宝地",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本文将从风水的起源、发展及其与中国建筑的关系等方面,为您揭示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人用一种学问把建筑从选址到细节装饰、名称选择一而贯之,使天、地、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堪舆"——俗称风水。中国人虔诚地寻觅自家的"风水宝地",而从不习惯于标榜自己的建筑是"环境中的建筑"。事实上,风水思想不仅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理念和背景,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起伏跌荡、盛极转衰的过程,也是一路与中国传统建筑同行的。
在归纳了中西建筑的横向比较之后,我们不妨再以"堪舆"为剖面,纵向观察一下中国建筑的"内心"发展。
风水和堪舆学的发展
堪舆是风水的学名,是典籍中的正式名称。在中国历史上,它还有很多其他的名称:地理、相宅、青鸟、形法、卜宅、图宅、阴阳等。这些不同的称谓都表达了中国人对于建筑的一种希望:融宇宙天文(天)与社会实际(地)于一体,天人合一。
记录卜卦的甲骨文图
风水最早的定义来自公元前六世纪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中写道:"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时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刚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说,风水是古代一门有关生气的学问。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这就是说古人用"气"的概念来分析自然环境。
虽然堪舆产生的确切时间现在已难以考证,但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年以上,其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萌芽阶段(公元前13至公元前3世纪),完善阶段(公元前3至公元6世纪),成熟阶段(7世纪到12世纪),泛滥阶段(13到19世纪),衰落阶段(20世纪)。
在漫长的萌芽阶段,出现了最早的有关相地的记录和最早的风水工具,罗盘。同时,还出现了以后"堪舆学"的理论基础教材,《易经》。经过约一千年的积累,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出现了一批最早的堪舆专著,以及《葬书》中关于风水的最早的解释。
罗盘图——最早的指南针
公元7至12世纪,即唐宋时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大发展,堪舆也走向了成熟。堪舆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必备的知识。一批著名的堪舆师出现在正史的历史记载中。这时的堪舆不仅影响到中国几乎每一个角落,而且影响了佛教等外来文化的建筑形式。堪舆学也开始从宫廷逐渐走向民间。(太保相宅图)
明清时期,13到本世纪19世纪,是堪舆的泛滥时期。此时的堪舆不仅广为大众接受、为皇家推崇,也是当时人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此时的史书里有了正式的《堪舆篇》,战争时破坏敌将祖坟的风水成了常见的武器之一,而为了争夺一块风水宝地,或者为了动几棵树木(风水林),也可以演变成为一场"风水"的战争。
堪舆学与中国建筑
中国传统上宗教风气不浓,但有"一命二运三风水"的观念,风水被认为是人在"命运"之后,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认识和改善命运的一种手段。堪舆学被广泛运用于建筑选址、建筑设计、室内装修中,成为研究中国建筑不可或缺、却又经常回避的话题。西方学者Dr. Evelyn Lip在总结中国古建筑特色时做了如下排列:选择环境、规划、建造、结构,屋顶、颜色、墙体,等等。而她所例举的所有元素在实践中都和堪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Dr. Evelyn Lip最后就用《风水》做为这本书的题目。
简而言之,堪舆作为中国建筑的一大背景,并不仅仅作用于无形的文化背景方面,还作用于有形的物质实体方面。
堪舆的理论基础源于《易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和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易经》的基本思想后来被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理念。《易经》还直接影响了阴阳、五形理论,这些后来都融入堪舆学中,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来源。
正因为如此,在堪舆学中十分重视"平衡"、"和谐"的理念,认为一个理想的建筑选址是天、地、人三者平衡的结果,是宇宙环境的人间缩影。在堪舆里,有四种象征性的动物分属四个方向:
左青龙,属木,东方,象征春,阳;
右白虎,属金,西方,象征秋,阴;
前朱雀,属火,南方,象征夏,阳;
后玄武,属水,北方,象征冬,阴。
这些灵物其实来自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的观察。他们用这些观察的结果,借助这些动物的形象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寻找人间的理想对应地址,以期"天人合一"。
另外,堪舆还十分重视建筑与时间的关系。中国古人认为,"气"是有时间区别的,而传统日历也是以六十年为一周期,用"天干"、"地支"的独特方式结合天、地因素以为时间概念。
在实践中,堪舆实践者需要"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定向"。
堪舆的目的在于找"穴"。一个好的"穴"就像针灸时人体的穴道一样,是一个有生气的地方。为了找到"穴",首先要找到"龙"。"龙"一词在堪舆学中是指山脉,又称"龙脉"。"龙脉"的起点是位于中国西北的昆仑山。"龙"从起点到入海按远近大小分为"远祖","老祖","少祖"。
"砂"与"龙"都是指山体,但是有区别:"砂"是仆人,"龙"是主人。当"龙"挺身独行时,"砂"则随"龙"两旁护送,面对面相向。"观水"则是要有水流在前经过,而且水型向外凸伸,不能冲刷建筑用地;"穴"就在于有"龙"、有"砂"、有水的地方。最后"定向"是为"穴"中的建筑确定方向。
堪舆选址图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民国时期·旋宫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