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实现秒级预警全覆盖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实现秒级预警全覆盖
1879年7月1日,甘肃省武都县(今陇南市武都区)发生了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33.2°N,104.7°E,烈度达到Ⅺ度。这场地震导致武都南山崩塌,城墙受损严重,数十米城墙倒塌,200余户民房被毁。寺庙、官署和大部分民房遭受重创,城外50公里的河桥也陷入地下。据统计,此次地震造成超过2万人员死亡,另有大量人员受伤。这场地震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结构。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普及应急避险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和现代化手段,我们可以减少类似灾难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预警技术的最新进展
2018年启动建设的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于2024年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该工程建成了台站观测、数据处理、紧急地震信息服务、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与保障五大技术系统。在华北、东南沿海、南北地震带、新疆天山中段、西藏拉萨周边等5个重点预警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
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建成了33个预警中心,近2万个不同类型的监测站点和一整套自主研发的完全自动化的处理系统。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震后6.2秒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发布了预警信息,实现了对震中及其周边地区150万人口的秒级预警全覆盖。震后11分钟自动产出体现地震破坏程度的地震烈度分布图,相比以往需要数天或更长时间依靠人工现场调查,产出时效显著增强,为政府抗震救灾、行业应急处置、公众紧急避险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地震预报是指地震发生前,根据相关的观测资料和研判,确定未来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小;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之后的事情,更准确来说,就是地下断层刚刚开始破裂,但是它的地震波还没有传播开来的时候,我们进行快速处理来发出警报。当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最先到达地面,使地面发生上下震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震动,破坏性较强,两种波的传播速度不同,纵波每秒约6公里左右,横波每秒只有3.5公里左右,纵波总能跑赢横波。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捕捉到“纵波”的信号后,会快速测定出震级、烈度、震源深度等相关数据,并借助电磁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更快的特性,赶在横波到达前向各个终端发出预警信息。
国内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经验
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美国建立了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领域的大应急框架,涵盖发展历程、组织体系、预案体系、职能体系、响应体系、力量体系、社会组织、物流体系、法律体系等多个方面。日本则注重防灾减灾向事先预防转型,从体制机制、脆弱性评估、国土韧性化建设、国土规划、灾害监测预警、基层防灾减灾等方面全面推动预防工作。
中国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全面建成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参与推出的微信小程序地震预警服务也将于近日在全国上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侯建民表示,这个预警工程建成以后,我们通过三种主要的途径,包括服务终端、应急广播还有一些移动终端向老百姓提供预警信息服务,目前也基本具备了这种亿级用户的覆盖和秒级触达的公共服务能力。
地震应急避险知识普及
2024年5月12日至15日,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举办防灾减灾公众开放日活动。此次活动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地震应急避险技能。
开放日期间,公众可参观体验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区、4D动感影院、互救共救体验区、地震搜救犬展示区、应急救援装备展示区等。在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区,可通过全息成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等多媒体设备和技术手段,多维度了解地震基本概念、地震灾害类型、监测预警、灾害防御、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等知识;在4D动感影院,可通过三通道环幕和动感座椅特效,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发生、灾害形成,学习自救互救技能;在互救共救体验区,可通过居家环境地震模拟振动平台、建筑物破坏废墟甬道、半实景街区灾害环境以及次生灾害氛围,了解应急避难生活、现场急救技术和社区应急响应志愿者需要掌握的搜救技能;在地震搜救犬展示区,可观摩搜救犬演示,与搜救犬亲密互动,了解搜救犬训导方法和在地震现场中的搜救应用;在应急救援装备展示区,可零距离接触地震救援模块化装备车、水域救援装备、生命探测仪器、专业救援装备包等,了解应急救援装备种类以及在地震搜救中的应用。
活动中,“可乐男孩”薛枭为大家讲述2008年汶川地震惊心动魄的故事,实战经验丰富的训练基地教官为公众进行讲解,并针对地震原理、地震前兆、地震谣言识别、地震灾害防御等相关知识进行答疑交流。
总结与展望
地震预警技术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地震预警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地震预警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政府抗震救灾、行业应急处置、公众紧急避险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通过防灾减灾公众开放日等活动,不断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为构建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地震预警技术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