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联合国报告揭示双性人困境:医疗干预与社会歧视亟待解决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18: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联合国报告揭示双性人困境:医疗干预与社会歧视亟待解决

联合国人权高专办近日发布的一份重要报告揭示了双性人(间性人)面临的严峻困境。这份报告详细阐述了双性人在性别认同、身体完整性和社会歧视等方面遭遇的多重挑战,并呼吁全球关注这一群体的权利保障,推动相关政策改革。

双性人,也称为间性人,是指那些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及第二性征的个体。这种独特的生理特征,往往导致他们在出生后就面临一系列艰难的选择和挑战。

医疗干预:身体完整性的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双性人婴儿和儿童在出生后不久就被迫接受手术或激素治疗,以改变其性别特征,使其更符合社会对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认知。然而,这种做法正日益受到质疑和反对。

香港政府在处理双性人医疗问题上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根据香港立法会的资料,当婴儿出现性别不明的情况时,医院管理局的跨专业团队会与家长充分商讨,并评估婴儿未来的性别和性功能发展。医疗团队会在家长同意下,采取符合婴儿最佳利益的治疗方式。这种做法体现了对双性人身体完整性和自主权的尊重。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提供这样的保护。在许多地方,双性人婴儿仍面临不必要的医疗干预,这些手术往往在他们尚无法表达自己意愿的年纪进行,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2011年,德国的Christiane Völling赢得了首例针对外科医生未经同意进行性别手术的诉讼,获得了10万欧元的赔偿。这一案例凸显了保护双性人身体完整性的紧迫性。

社会歧视:身份认同的困境

除了身体上的挑战,双性人还面临着深刻的社会歧视和偏见。在一些国家,针对性少数群体的刑事化法律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歧视。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负责人在一份联合声明中指出,全球正在发生一个重大转变,即逐步摒弃对性少数群体的刑事化。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已不再对性少数群体实施刑事化。在过去10年中,包括安哥拉、巴巴多斯、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废除了将性少数群体刑事化的法律。

然而,歧视和偏见并未完全消除。在一些保留相关法律的国家,性少数群体仍面临严重的社会排斥。例如,在将同性关系定为刑事犯罪的国家,男同性恋者和男男性行为者的艾滋病毒感染率是未将同性关系定为刑事犯罪国家的五倍。此外,这类法律还导致性少数群体更容易遭受仇恨犯罪、警察虐待、骚扰、勒索和酷刑,以及被剥夺获得医疗保健、教育和住房机会的风险。

国际进展:从意识到行动

尽管挑战重重,国际社会在双性人权益保护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2015年4月,马耳他成为首个承认身体完整和身体自主权的国家,并禁止对性别特征进行未经同意的修改。这一开创性立法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受到民间社会组织的广泛赞誉。

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双性人的权益保护。例如,德国在2013年成为首个允许在出生证明上选择“第三性别”的欧洲国家,为双性人提供了更多的身份认同选择。这些进展表明,国际社会正逐步认识到双性人权利的重要性,并采取实际行动予以保护。

呼吁行动:保障身体完整性和自主权

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的报告呼吁各国采取具体措施,保障双性人的权利。这包括避免对双性人婴儿和儿童进行不必要的医疗干预,确保他们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自主决定;推动教育和就业领域的平等机会,消除对双性人的歧视;以及提升公众对双性人议题的理解和接纳。

双性人作为一个具有独特生理特征和社会身份的群体,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尊重的环境。这不仅关乎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也是构建一个多元、平等社会的重要一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