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童谣:承载千年古城文化记忆
绍兴童谣:承载千年古城文化记忆
绍兴童谣,这颗承载着千年古城文化记忆的明珠,如今正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闪耀在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中。它不仅是孩子们口中的歌谣,更是绍兴历史文化的生动注脚。
历史传承:从清代《越谚》到现代
绍兴童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最早收录绍兴童谣的文献是1878年范寅编纂的《越谚》,其中收录了55首童谣。此后,1928年娄子匡编辑的《绍兴歌谣》、1931年娄子匡编述的《越歌百曲》、2004年周作人编辑的《童谣研究手稿》等,都为绍兴童谣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进入21世纪,绍兴童谣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加系统化。2001年和2002年,裘士雄编注的《越歌百曲》及续编,收录了近120首童谣;2011年,李永鑫主编的《越地童谣游戏》,更是收录了221首童谣和30首谜歌。这些作品集的出版,为绍兴童谣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内涵:反映绍兴民风民俗
绍兴童谣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绍兴人的生活之中。童谣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歌、滑稽歌、游戏歌等多个方面,生动展现了绍兴的民风民俗。
例如,童谣《月光光》中唱道:“月光光,树头背,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田鸡食饭脚懒懒,老虎上山拗苦樵。”这首童谣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动物们描绘成一个和谐的家庭,展现了绍兴人对家庭和睦的美好向往。
再如《拗花花》,通过描述孩子们在花园中采摘花朵的情景,展现了绍兴儿童的天真烂漫和对自然的喜爱:“拗花花,拗花花,拗朵花花戴头头。戴头头,戴头头,戴朵花花走街头。走街头,走街头,看见姐姐穿红绸。穿红绸,穿红绸,拉住姐姐打花球。”
这些童谣语言风趣幽默,朗朗上口,不仅深受儿童喜爱,也承载着绍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现代传承:让文化记忆生生不息
在现代社会,绍兴童谣的传承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绍兴市采取了多项措施。
2022年,绍兴市文化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绍兴童谣的保护单位,负责童谣的收集、整理和传承工作。同时,绍兴市还积极推动童谣进校园活动,鼓励学校开设童谣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绍兴市还通过举办童谣比赛、出版童谣读本、制作童谣音频等多种形式,让绍兴童谣焕发出新的生机。董百根等民间艺术家,更是通过“家庭黑板报”等形式,将绍兴童谣传播到千家万户。
绍兴童谣,这颗承载着千年古城文化记忆的明珠,正以新的姿态,照亮着绍兴文化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绍兴童谣在新时代继续传唱,让文化记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