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的中医诊断艺术
《黄帝内经》里的中医诊断艺术
在中医科的门诊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患者一进门便把胳膊伸出来说:“大夫,给我号号脉,看我有什么病。”患者不会主动向医生诉说病痛,只是将手放在脉枕上,缄口不言,借此考验医生切脉的准确度。
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当。医生的脉诊水平再高,也很难将患者所有病情和不适“号”出来。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脉诊只是其中一种。临床诊治,光靠脉诊是远远不够的。所谓中医四诊,是指“望、闻、问、切”。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便已详细记载中医临床诊病的四诊合参原则。如《素问》所言:“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做名,为粗所穷。”明确指出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应结合问诊等其他诊断方法。
在现代中医临床诊疗中,四诊合参仍然是基本原则。医生需要通过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闻诊聆听患者的声音气味,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症状,切诊则包括脉诊及触诊等手法。四诊合参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中医诊断的完整体系。
临床中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变的,症候有真相也有假象,有的假在脉上、有的假在症上,所以临床上有“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说法。如果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的全面的、详细的资料,辨证就欠缺准确性,容易发生错误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作为患者应该积极与医生配合,而不是来考证医者的脉诊水平。详细提供自己的疾病资料,如实回答医生的提问,都是为了更好配合医生做出准确诊断及正确治疗,以期早日恢复健康。
燕赵自古人杰地灵,名医荟萃,大医辈出,燕赵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学术流派精彩纷呈。中医七大学术流派中,医经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中西汇通学派学术流派皆源于燕赵大地,是中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为传承燕赵医学的精髓,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河北中医药大学、河北省中医院、河北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了“我从经典中来”第三季特别节目。
本期节目将带您走进河北中医学术流派——医经学派,医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先秦时期著名医家扁鹊,他不仅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开创者,更是内妇儿科的奠基人,被誉为“为方者宗”,是中医学开宗明文的大师。河北省名中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曹东义教授带我们了解医家扁鹊以及医经学派。
扁鹊,作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的鼻祖,其诊断技艺不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的基础,更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曹东义教授在介绍中强调,中医四诊合参的精髓,即“内外相关、以外知内”,是一种深刻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的方法。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句话不仅是对扁鹊在脉诊领域开创性贡献的高度评价,也揭示了扁鹊在中医脉诊上的重要地位。曹东义教授介绍了扁鹊脉学的精髓和扁鹊脉学理论的独特之处,并探讨扁鹊脉学如何在中医领域传承与发展。
让我们一同走进“我从经典中来”第三季河北中医学术流派——扁鹊篇,聆听曹东义教授精彩讲解,感受燕赵医学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