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菜谱入选非遗名录,年夜饭文化大揭秘
春节菜谱入选非遗名录,年夜饭文化大揭秘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其中,年夜饭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团圆、祝福和希望的美好寓意。
春节菜谱的非遗之路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新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年的习俗在周代已经形成,至少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重新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为正月,由此夏历一月一日成为岁首之日。由于以一月为岁首,因而正月初一成为新年的第一天……除夕之夜,辞旧迎新,阖家团圆吃年夜饭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习俗。此后两千余年,过年基本上就以夏历一月一日为标志性时间展开直到今天。
“春节”申遗成功,进一步认可了春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尤其古人欢度春节时的民俗与美食,不仅值得今人回味,更值得传承和发扬。例如唐朝人欢度春节时的团圆饭,有些几乎和现在一样,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风味的新年特色美食,甚至不同的酒楼还能根据各自的风格推出不同的特色菜式。唐朝韦巨源的《食谱》以及五代至北宋初年陶谷的《清异录》里都提到过,唐朝长安城里有一家叫“张手美家”的老字号餐饮店,每个节令都有特供的节令美食,如寒食节的“冬令粥”、中秋节的“玩月羹”、腊日的“萱草面”等,而元日所供的便是“元阳脔”。“脔”就是肉的意思,看来,唐朝人的年桌上是少不了肉的。
在唐朝人众多的美食当中,还有几样是不可或缺的,其一便是“五辛盘”。这是一道用五种辛辣味蔬菜拼成的蔬菜拼盘,主要食材有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等,唐朝人认为吃这些东西可以驱疾防病,发散人体内脏中的陈腐之气。唐朝人吃过辛辣的,接下来就该吃甜的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首以春节家宴为主题的诗中写道:“岁盏后推婪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按当时的饮酒习俗,巡至最后一位称为“婪尾”,需要饮三杯。“胶牙饧”是用麦芽和富含淀粉的粮食制成的糖,甜度不如蔗糖,但黏性很大。北方在腊月廿三“小年”祭灶时,会吃一种放凉时很硬、受热后变黏的“灶糖”,它的源头就是一千多年前的“胶牙饧”。古人在春节时请年长者先吃,祝愿老人吃了这种糖后牙齿和它一样坚固,当然现在看来只能适得其反。
唐朝人的年桌上,还有两种酒非喝不可。一种是“屠苏酒”,另一种是“椒柏酒”。“屠苏”是由大黄、白术等药材混合制成的,椒酒是用椒浸制,柏酒用柏叶浸制。据说喝了这酒能驱寒祛湿、驱邪解毒。杜甫四十岁那年元旦在堂兄弟杜为家中相聚守岁,就喝了椒酒:“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唐朝人春节饮酒,旨在祝愿健康长寿。“梅花枝上春光露,椒盘杯里香风度”,古代正月初一用盘进椒,饮酒时取椒置酒中,花椒之味可以辟疫疠、强身健体。
新年开始后,唐朝人也有走亲戚的习俗,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邀宴,时人称之为“传座”。初唐有个叫唐临的大臣在纪实故事《冥报记》中提到过:“长安市里风俗,每岁元旦以后,递作饮食相邀,号为传座。”亲朋之间过年相聚,走到哪家就吃到哪家,餐桌上不仅有酒、有美食,更有那一抹浓浓的年味。
时至今日,物质早已极其丰富,各地年夜饭的菜肴如同一本吉祥话大全。鱼代表“年年有余”,鸡意为“大吉大利”,黄豆芽是“如意菜”,豆腐象征“富”,芹菜象征“勤”……北方过年必吃饺子,这一习俗可能是在明代定型的,取“更岁交子”的含义。南方过年常吃年糕,苏州地区在大年初一早上,将年糕切成小块,和糯米小圆子一起煮,寓意“高兴团圆”。
南北方年夜饭的特色与差异
在中国,南北方年夜饭的差异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南方和北方的年夜饭,不仅在菜品种类和口味上有所区别,更在餐桌礼仪和文化内涵上展现出各自的特色。
从菜品种类上看,南方的年夜饭通常以海鲜和蔬菜为主,如鱼、虾、蟹等,以及各种绿叶蔬菜。而北方则更偏爱肉类和面食,如红烧肉、炖羊肉、饺子等。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南北方气候和物产的不同。南方水产资源丰富,而北方则是畜牧业较为发达。
从口味上来说,南方菜肴口感细腻,注重原汁原味,而北方菜肴则更加浓郁,口味偏重。这种差异与南北方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南方人性格细腻,追求精致的生活品质,而北方人则更加豪放,喜欢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此外,南北方年夜饭的餐桌礼仪也有所不同。南方人注重团圆和和谐,通常全家人一起吃饭,气氛温馨。而北方则更加强调尊卑有序,长辈优先,子女要等长辈动筷子后才能开始吃饭。这种餐桌礼仪的差异反映了南北方家庭文化的不同。
最重要的是,南北方年夜饭都承载着家人的祝福和期盼。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年夜饭都是家人团圆、共度佳节的象征。无论是丰盛的菜肴还是简单的食物,都寄托着家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地方特色年夜饭里的非遗味道
在各地的年夜饭中,不少菜品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瑰宝。
在纳西族的年夜饭里,猪头肉、凉拌吹肝和火腿是最具代表性的非遗美食。猪头肉软糯香嫩,凉拌吹肝是纳西族特色凉菜,火腿则香气扑鼻、色泽鲜红,这些菜品不仅美味,还蕴含着纳西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在淄博市周村区,非遗菜品融入年夜饭,不仅预订火爆,还体现了家乡的味道。比如,红烧肘子、糖醋排骨、清蒸鲈鱼等传统名菜,不仅口感绝佳,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杭州周边一家度假酒店推出的年夜饭套餐,包含金汤野米烩鱼翅、广式鲜露七星斑、白灼深海黑虎虾、文火东坡肉、严州特色干菜鸭、豉油肉碎蒸青蟹、什锦荟萃全家福、藤麻虾球海菊花、私房红焖牛尾骨、碧绿坚果炒藕带、清炒时令有机蔬、吉祥笋香梅菜卷、甜心蜜汁八宝饭、缤纷似锦佳果盘等。这些菜品不仅美味,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年夜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预订酒店的年夜饭,或者通过外卖平台订购年夜饭套餐。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年夜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始终不变。它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道菜背后的故事,每一个吉祥的寓意,都在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春节菜谱入选非遗名录,是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文化遗产,让年夜饭的文化魅力代代相传,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