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下的医院收费新模式:DRG/DIP付费方式改革进展与成效
医保改革下的医院收费新模式:DRG/DIP付费方式改革进展与成效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变革之一,其核心是通过改变医保基金对医院的支付模式,推动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其中,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是两种主要的支付方式改革模式。
DRG/DIP付费模式的原理与实施
DRG付费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照患者就诊的主要诊断和主要手术操作,将病例分到不同的核心DRG组,再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并发症等),将每个核心DRG组继续细分。在此基础上,医保按照相应的病组权重和费率进行支付。
DIP付费,即按病种分值付费,将病例的主要诊断和主要手术操作组合,相同组合的病例自动归为一个病种,病种间相互比较确定各自的分值。在区域总额预算机制下,根据年度医保支付总额除以区域总分值,形成一分值多少钱,即点值,医保按照相应的分值和点值进行支付。
自2019年按DRG/DIP付费1.0版分组方案落地实施以来,这项政策对医疗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九成以上统筹地区开展了DRG/DIP付费,26个省份已实现省域内所有统筹地区全覆盖。2022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显示,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医疗机构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改革对医院管理和患者就医的影响
DRG/DIP支付方式主要改变了医保基金对医院的支付模式,而非患者对医院的付费模式。过去医保基金按项目支付模式,对老百姓诟病的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缺乏从医保支付层面的监管。“支付方式的改革会让激励方式从费用最大化转向费用最小化。”复旦大学卫生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博导应晓华在直播中说,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经营理念会从规模化转向成本控制。
以广东省人民医院为例,支付方式改革后,医院通过改进技术、精细化管理,现在每例手术都有明显的结余,这样就有动力扩大学科发展,大量开展这样的高难度手术。目前医院基本接收了广东70%的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在支付方式的引导下,广东省人民医院四级手术(难度级别最高的手术)数量从此前的每年1.99万台增加到2.7万台。
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尽管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医务人员反映DRG/DIP改革控费给医生看病造成压力,让医生“一手拿听诊器,一手拿计算器”。此外,复杂病人入院难、新技术新药械使用受限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医保局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强化特例单议机制,DRG特例单议结算比例由原来的不超过1%提高到不超过5%,DIP不超过出院病例的千分之五。此外,医保部门可按协议约定向医疗机构预付部分医保资金,目前全国60%以上的统筹地区探索对医疗机构实行预付。2023年,地方年初预付规模881亿元,超过全国结算清算总拨付额的3%,对减轻定点医疗机构资金运行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展望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国家医保局表示,下一步将采取更多形式加强医保、医疗、医药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共同解决老百姓的诉求,让医疗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将继续推动支付方式改革的完善和创新,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仅改变了医院的收费模式,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整个医疗体系的变革。通过科学合理的支付机制,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同时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患者、医院和医保基金的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