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力欣:抗生素老药的新挑战
西力欣:抗生素老药的新挑战
西力欣(头孢呋辛酯)是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自1987年上市以来,凭借其广谱抗菌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成为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然而,近期在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中,西力欣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广谱抗菌,临床应用广泛
头孢呋辛酯是头孢呋辛的口服前体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有效。其抗菌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实现,对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具体来说,头孢呋辛酯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等多种细菌有效。
临床上,西力欣适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泌尿道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淋病、早期莱姆病等。此外,头孢呋辛还是常用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集采困境:原研药的两难选择
在近期举行的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中,西力欣作为原研药未能中标。这一结果反映了当前原研药在集采中的尴尬处境。与以往不同,此次集采中没有一家原研药企业中标,这是自国家集采实施以来首次出现原研药零中标的情况。
原研药企业不参与集采的主要原因是担心中标后销售额大幅下降。例如,依巴斯汀片在集采中标后,虽然销量环比增长超1350%,但销售额却环比下跌28%。更糟糕的是,后续销量开始断崖式下跌,下降了60%以上。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拜耳的阿卡波糖片,2020年集采中降价91%,从50亿销售额跌至10亿线,难以恢复往日的市场地位。
相反,未中标的原研药如格华止,虽然院内市场逐渐萎缩,但院外市场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甚至有所增长。头孢呋辛酯片(西力欣)在集采后销量曾下降但随后回升,最终退市可能有其他原因。这些案例表明,原研药在专利到期后销量下跌是不可避免的,集采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超级细菌:传统抗生素的新挑战
面对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传统抗生素如西力欣正面临新的挑战。最新研究显示,一类兼具高毒力和多药耐药特征的“超级细菌”——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正在全球蔓延。这类细菌能引起致命性感染,且几乎对临床上所有可选的抗生素耐药,致死率接近35%。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张平锋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细菌细胞壁脂磷壁酸D-丙氨酸化过程中的关键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研究发现,DltB蛋白在底物转运和催化中起关键作用,其四聚体结构通过构象变化实现底物转运。抑制剂AMSA与DltB的结合方式为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院士团队则揭示了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在单一宿主体内的适应性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该菌在宿主体内以黏度表型转变为特征进行适应性演化,并解析了这种黏度转变的分子机制。这些发现为理解细菌的生存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开发针对该类细菌感染的控制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展望:传统抗生素的转型之路
面对集采压力和细菌耐药性的双重挑战,传统抗生素如西力欣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原研药企业可以战略性地调整市场策略,专注于院外市场和高端医疗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开发针对耐药性细菌的新一代抗生素,是应对“超级细菌”威胁的关键。
西力欣作为一款经典抗生素,其临床价值不容置疑。但在未来,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持创新,如何在集采压力下维持市场竞争力,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将是西力欣和所有传统抗生素面临的共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