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沂蒙山小调》背后的临沂非遗文化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2: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沂蒙山小调》背后的临沂非遗文化

“《沂蒙山小调》诞生在抗日烽火中,承载着沂蒙人民对党、对军队的深情厚谊,是沂蒙精神的重要文化符号。近日,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聚焦临沂,不仅再次唱响了这首经典民歌,还展示了临沂丰富的非遗文化,让全国观众领略了沂蒙大地的文化魅力。

01

《沂蒙山小调》: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红色经典

1941年11月,侵华日军纠集5万余人,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一首《沂蒙山小调》在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诞生了。这首歌由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创作,最初名为《反对黄沙会》,后经多次改编,最终定名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表达了沂蒙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歌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鼓舞了军民的斗志,还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时期广为传唱,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

02

多彩非遗:临沂文化的瑰宝

除了《沂蒙山小调》,临沂还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沂蒙大地的历史记忆,展现了临沂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龙灯扛阁:三百年传承的民间舞蹈

龙灯扛阁是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社区保存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龙舞,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种舞蹈将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通常在春节期间表演,过去主要用于祀神和求雨。龙灯扛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南五大调:流淌在沂蒙大地的音乐史诗

鲁南五大调,又称郯马调或淮调,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主要流行于临沂市郯城县及马头镇一带。它包括《淮调》《大调》《玲玲调》《满江红》和《大寄生草》五个曲牌,每个曲牌又包含多个曲目。鲁南五大调的演唱形式多样,常由一人演唱,配以民间管弦乐器和日常生活用品作为伴奏,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打花棍:秦汉遗风的民间舞蹈

打花棍起源于秦汉时期,清朝末年流传到临沭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种舞蹈动作优美,节奏明快,深受群众喜爱。打花棍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临沂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沂蒙煎饼:舌尖上的非遗

沂蒙煎饼是临沂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之一,以其薄如纸、绵如布、色泽金黄、口感香甜而闻名。这种独特的主食不仅营养丰富,还便于存放和携带。如今,沂蒙煎饼已经从传统的家常主食发展成为广受欢迎的地方特产。

临沭柳编:指尖上的艺术

临沭柳编是临沂的传统手工艺,以柔韧的柳条为原料,经过匠人的巧手编织,制作出各种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这项技艺不仅展现了临沂人民的智慧,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产业。

费县手绣:针尖上的非遗

费县手绣是一种流传于沂蒙地区的传统刺绣技艺,以针引线在织物上绣制装饰花纹。从打袼褙、画样到绣制、整理,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费县手绣的制品包括香荷包、虎头帽、虎头鞋等,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琅琊草编:六百年传承的编织技艺

琅琊草编以琅琊草为原材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编织出各种生活用品。这项技艺在古郯大地传承了六百余年,展现了临沂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彩印花布:民间艺术的瑰宝

彩印花布,又称“花包袱”,相传源于秦汉时期,明清、民国时期在临沂地区盛行。这种印染技艺制作出的花布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广泛应用于服饰、门帘、嫁妆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03

临沂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临沂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24年9月,《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由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志书系统记述了临沂市非遗保护传承的历史与现状,收录了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5项省级非遗项目、1787项市县级非遗项目,以及267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临沂市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非遗展示和体验活动,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同时,临沂市还注重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临沂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沂蒙儿女的智慧和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临沂非遗文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