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茶旅融合促绿色发展
景迈山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茶旅融合促绿色发展
景迈山古茶林近日荣获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标志着其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作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古茶林资源,还通过科技创新和生态旅游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00后傣族小伙儿岩温发的故事更是生动体现了年轻一代对家乡发展的贡献和热情。快来一起了解景迈山是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吧!
千年古茶林的生态守护
走进景迈山,仿佛置身于一幅“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绿美画卷。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千年的生态智慧。
“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遭灾祸死光;留下金子银子,也会吃光用光。就给你们留下这片古茶园和这些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一代传给一代,决不能让它遗失。”这是世代生活在景迈山上的布朗族群众一直坚守的祖先遗训,也是景迈山上各族茶农共同信奉的人生哲学。
申遗成功一年,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带来的“绿色效应”已充分彰显。走进景迈山,如同获取了一把绿色发展的“金钥匙”,打开的是一部厚重生动的“山字经”,诠释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理念。
山之本:人不负山,山不负人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但绿色与生机,仍是景迈山的代名词。
几场秋雨过后,高大的乔木下面,一棵棵长满苔藓的古茶树陆续发出嫩绿的新芽,景迈山迎来了一年中的又一个采摘期。
趁着天气晴好,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村的村民月怕仙和姐妹们一大早便背起茶篓、骑上摩托车、哼着傣调,有说有笑地到大平掌古茶林开始今年的秋茶采摘。
“申遗成功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茶商来到了景迈山,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但是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不继续像祖祖辈辈那样爱护景迈山,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总有失去的一天。”月怕仙告诉记者,一年来,虽然茶叶的销路进一步打开,但生活在景迈山上的茶农依旧遵循着“只追春秋,不问冬夏”的古茶采摘规定,让古茶树在源源不断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在冬夏两季得以修复滋养。
独具魅力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有自然之功,更得益于世世代代的传承和久久为功的保护。从相对原生态到按照世界遗产理念加以保护和延续发展,当地政府、企业和群众共同参与其中,精心守护这份举世无双的文化遗产。
在景迈山,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保护的措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记在心中、落在行动。着眼景迈山发展新要求,恪守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义务,全面实施《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制定出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管护技术规范》,严格执行《景迈山建设活动导则》。同时,通过“公司+合作社+茶农”的合作模式,以专业的古茶林养护技术,引导村民科学保护古茶树健康。修订完善了一系列村规民约,约定要坚持以传统方式管理好古茶树,不私搭乱建,不毁林种茶,严防严控一切有损景迈山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突出普遍价值的行为发生。
在景迈山,以爱护为媒,我们看到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本初之心。
山之变:人赋能山,山赋能人
千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从公元10世纪,布朗族、傣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发现野生茶树,到定居培植茶林。千百年来,人们围绕古茶林,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并合理布局,创造出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和丰富深厚的种茶、制茶、食茶、饮茶以及民俗、民居、艺术、宗教等文化。
千百年来,人赋能山,山赋能人,这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永恒的双向赋能,实现了历久弥新的传承和演进。
“景迈山是有机演进的文化景观,兼具历史、文化、生态、经济等多维度价值。”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邹怡情认为,作为遗产要素的古茶林、森林和古村寨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与茶文化有关的民间传说、茶歌谣、宗教信仰、礼仪节庆、茶风俗和传统种茶制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有机延续、持续生长”的过程中。
位于芒景村的翁基布朗族古寨和景迈村的糯岗傣族古寨是景迈山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布朗族、傣族原始建筑群落的形式,村中民居多属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屋顶挂瓦,围绕寨心沿着山脊自然分布。漫步其中,依旧能从村落、佛寺、寨门、寨心、古柏树等景点景观和当地村民的交谈中感受到千年前古寨的宁静与古朴。
古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造就出的独特茶文化景观,不仅让景迈山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而且让这两座始建于千百年前的古寨成为游客的向往之地。古寨里开始有了民宿、茶室、围炉烤茶、火塘歌宴等体验空间,民族旅拍、景迈山徒步、青少年研学等新兴项目也迅速出圈。社区村民自发组织开展了“山康茶祖节”“开门节”“关门节”“百家宴”“百草宴”“樱花茶会”等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并逐渐成为景迈山的本土文化名片,开启了全民参与遗产地保护利用的新篇章。
山之兴:人可富山,山可富人
“傣族姑娘采茶忙,布朗女孩制茶香,家家户户客满堂,村容村貌换新装……”这是在景迈山各族茶农中广为流传的布朗族小调,欢快的节奏和美好的歌词,道出了景迈山村美民富气象新的崭新面貌。
“景迈山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以前即使是旺季,店里每天也只有几桌的生意,现在能达到十几桌甚至更多。”90后的而肯是芒景村一名普通的布朗族妇女,她家有28亩的古茶园,还管护着43亩“仿古茶林”改造的生态茶园。得益于景迈山申遗成功带来的流量红利,她和丈夫在自己家经营的布朗味道饭店生意越来越好。除此之外,而肯还建起了一支5人规模的地接团队,开起了民族服饰租赁小店,一对一服务上景迈山游玩的游客和团队,带着他们走村串寨,沉浸式体验景迈山的风土人情。
“茶叶收入15万元,餐饮收入17万元,地接收入2万元……”算起近一年来的经济账,而肯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说,以前村民们都以卖茶叶为主,但从去年开始,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并根据自己家的房屋条件开起了民宿、茶店或饭店,大家的收入都翻了倍。
像而肯一样在家门口就能致富的案例在景迈山并非个例。靠着景迈山申遗成功不断释放出的文化和生态红利,村民的收入持续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2023年10月27日,景迈山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年来,景迈山坚持把古村落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投入1982万元资金对3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民居进行外部修复和内部功能现代提升改造,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实施“仿古茶林”生态改造1.1万亩,3.3万亩生态茶园获得有机认证,21家企业获得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茶农收入由每亩1000—2000元提高到6000—8000元。同时,规范文化遗产地活化利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发展餐饮和服务业,目前景迈山已纳入管理的民宿98家、餐厅36家、茶室1062间。
一座景迈山,一部“山字经”。各族群众爱山、护山、靠山、兴山,人与山和谐一体,山与人相互赋能,景迈山翻不完,这部“山字经”也翻不完,人与山、山与人的美好故事还会精彩演绎下去……
绿色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
景迈山的绿色发展不仅体现在生态保护上,更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成果中。自2023年9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景迈山的旅游和茶产业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景迈山一年来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同比增长33.52%,实现旅游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184%。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景迈山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茶产业方面,景迈山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5.17亿元,同比增长31.55%。景迈山的茶农们通过科学管理茶园、提升茶叶品质,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进一步巩固了景迈山作为优质茶产地的地位。
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景迈山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千年来,这里的居民与茶树和谐共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传统。如今,景迈山的茶文化不仅得到了传承,还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景迈山的古茶园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感受千年茶文化的魅力。同时,景迈山还推出了围炉煮茶、茶花炒蛋、螃蟹脚炖鸡等茶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茶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景迈山的茶文化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紧密融合。布朗族、傣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山康茶祖节”“开门节”“关门节”等,都与茶文化息息相关。这些节日不仅展示了景迈山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活动。
年轻人的返乡创业热潮
随着景迈山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创业。00后傣族小伙儿岩温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在景迈山开起了民宿,还当起了包车司机,带领游客深度体验景迈山的风土人情。
岩温发的民宿位于芒洪,从房间可以直接看到云海,景色十分优美。他不仅为游客提供住宿,还带领游客深入古茶园,讲解景迈山的茶文化和民族风情。在他的带领下,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普洱茶,体验到最纯正的景迈山生活。
像岩温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回到景迈山创业,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景迈山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证明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景迈山的未来,将是更加美好的。
目前,景迈山正在积极打造5A级景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景迈山还在推进碳足迹核算工作,计划开发“零碳”产品,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景迈山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互融合的故事。它向世人展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景迈山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