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庙春节庙会: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泰伯庙春节庙会: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晚,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喜讯不仅让国人振奋,也让世界再次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份沉甸甸的申遗文本中,有一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无锡泰伯庙会。
泰伯庙会,这个源自3000多年前的古老庙会,如今已成为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泰伯庙都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这一天,不仅是泰伯的生日,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生日。以天为尊的民间信仰,使泰伯庙会成了江南地区的新年第一场庙会。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这座历经近两千年沧桑的古庙,见证了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相传,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将中原文明带到此地,开拓农桑,兴修水利,使这片荆蛮之地逐渐文明起来,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尊泰伯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列为“世家第一”。
泰伯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吴地先民对泰伯的祭祀信仰。在历经社会变迁后,逐渐发展成为集祭奠仪式、探亲访友、农贸集市和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民间集会活动。2014年,泰伯庙会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作为“春节”项目的一部分,泰伯庙会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泰伯庙会文化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吴文化传承的肯定。
2025年的泰伯庙会,注定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舞龙灯、踩高跷、抖空竹等传统民俗表演将轮番上演,更有新增的国际友人队、汉服队等特色巡游队伍加入,为这场千年庙会注入新的活力。庙会现场还将设置传统市集,游客可以品尝到蔡阿水羊肉、钱氏古法酒酿、梅里水生面、茅塘桥猪头肉等地方美食,感受浓浓的“年味”。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泰伯庙会将推出全省首个游船共享直播空间。游客不仅可以乘坐游船欣赏伯渎河两岸的美景,还可以通过直播与世界各地的网友分享这份喜悦。夜晚,庙会现场还将上演精彩的灯光秀和水幕秀,让游客在光影交错中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泰伯庙会不仅是吴文化的展示平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2024年,来自32个国家的外国青年齐聚梅里古镇,感受泰伯庙会的独特魅力。他们不仅被精彩的民俗表演所吸引,也被梅村二胡制作工艺和锡剧文化所折服。梅村被誉为“中国二胡之乡”,每年有近5万把各类二胡从这里走向世界,约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锡剧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梅里古镇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泰伯庙会的成功申遗,为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无锡市新吴区文旅负责人表示,将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寻找春节文化、泰伯庙会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让泰伯庙会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迷人的光彩。据悉,以泰伯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泰伯》也即将与观众见面,将进一步推动泰伯精神和吴文化的传播。
泰伯庙会,这场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民俗盛会,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它不仅是吴地人民缅怀先祖、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在这个充满喜庆和祥和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走进泰伯庙,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至德精神,品味那份纯正的江南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