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蟳埔女簪花围走红,制定标准规范发展迎文旅热潮
泉州蟳埔女簪花围走红,制定标准规范发展迎文旅热潮
“簪花围”是福建泉州蟳埔女的传统头饰,由各种鲜花串成花环,形似“头顶上的花园”。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因多位明星的体验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成为网红打卡圣地。然而,随着热度的上升,一些问题也随之浮现,如“流水线”式的服务和文化内涵的边缘化现象。尽管如此,专家们仍认为这种流行趋势有助于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簪花围:千年渔村的文化瑰宝
“簪花围”是蟳埔女佩戴的一种鲜花头饰,色彩斑斓、造型大方,被称为“头顶上的花园”。这一独特的头饰,不仅展现了蟳埔女对美的追求,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在蟳埔村这个以打鱼和滩涂养殖为主的小渔村,蟳埔女又称“鹧鸪姨”“蟳埔阿姨”。她们的头饰“簪花围”,由各种鲜花串成花环,形似“头顶上的花园”,获得许多年轻人的青睐。
“簪花围”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头饰,其形成有着多种传说。有的说是因为当年阿拉伯人在泉州种植了奇花异草,分给蟳埔女簪戴才有这样的习俗;有的说是因为当时官兵围剿,人们四处逃散,头发都散了,蟳埔女将头发一卷,随手拿了地上的木棍插在头上,就演变成后来的象牙筷;有的说是宋代杨文广与杨八姐“平闽十八洞”时,东海之女效仿杨八姐的穿戴。
蟳埔女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头饰,每逢喜庆的日子都要戴上5串到7串不同颜色的花环来庆祝,即便是寻常的日子,也不忘戴上两三串来装饰自己。蟳埔女簪花围一般随季节变化采用应季的四时鲜花制作。由于有了蟳埔女簪花围的这个市场需要,蟳埔村附近还有村庄开始专门种植簪花围四季更替用的花——品种主要有素馨花、玉兰花、菊花、含笑花、粗糠花……
从传统习俗到网红打卡
2023年1月,知名艺人赵丽颖来到泉州,一袭红衣,满头簪花,让蟳埔女习俗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爆网络。之后,毛晓彤、黄圣依、胡杏儿等名人的陆续到访和体验,为本就火出圈的簪花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且热度一直持续至今。
如今,在蟳埔的街头巷尾,每一天都能看到由全国各地前来的游客汇成的“移动的花海”。一个草根渔村一夜走红并正走向长红,答案或许不在山水风光,而是在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中。
据统计,高峰期单日客流量超4万人次、车流量日均5000辆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0%,小卖铺的月租金从1000多元涨到4000多元,旧厝的月房租从2000多元涨到6000多元……当“人从众”的场景被具象成一个个数字,这场从“花”中被唤醒的“火”也变得更加直观。
年轻一代的传承力量
在蟳埔村的一家簪花店,有条不紊地帮客人拆解头发的小女孩温玲玲一度成为店里的一道风景。“亲戚家开了簪花店,忙不过来,就让我帮忙一下。”温玲玲开心地分享。“拆头发很简单,但我更喜欢帮人簪花,三年级的时候我在学校就学会了。”今年11岁的温玲玲家住金崎村(蟳埔村的隔壁),是泉州市临海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簪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很美,我喜欢簪花,帮人簪花心里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温玲玲介绍,目前她还没有真正为游客簪过花,但是在家帮妈妈和奶奶簪过,收到了很多夸赞。“簪花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现在很少有人会,但学习簪花是我的兴趣。”温玲玲介绍,三年级的时候,得知学校有簪花课,便立即报名了。放学后每星期两节的簪花课成了她最期待的事。因为她的认真学习,也因为在家的耳濡目染,一学期的时间,她便已经可以单独完成簪花了。“学会后我还是一直报名,希望通过练习可以把簪花做得更好。”
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于宋元时期的头饰即簪花围便是当中的民俗之一。而早在2006年,泉州临海小学便已开设了簪花围课程,教会了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学会了簪花。只要你想学,都可以报名,学校希望,可以通过孩子们学习簪花围让蟳埔文化走向大江南北。
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为加强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及文化遗产周边文创产品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丰泽区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制定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通过标准规范和指导提升簪花围行业协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塑造蟳埔簪花围“最蟳埔、正簪花”品牌形象,有力助推簪花围技艺的健康发展和产业的茁壮成长。
2024年4月26日,丰泽区发布《蟳埔女习俗“簪花围”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从元素要求、人员要求、场地道具、服务流程、收费标准、沟通反馈等方面对簪花围体验服务进行了规定,令簪花围、传统服饰换装体验“从头到脚”都有标准可循,让“戴簪花”的八方游客能有更好体验,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蟳埔女习俗”的坚守和传承。
下一步,丰泽区还将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 蟳埔女习俗 簪花围制作技艺》泉州市地方标准,让原汁原味的蟳埔味更加“长红”。
结语
“簪花围”从一个传统习俗变成网红打卡点,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簪花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