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弄堂:石库门里的城市记忆
上海老弄堂:石库门里的城市记忆
上海的老弄堂,藏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走进这些石库门建筑,仿佛穿越回了老上海的时光,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历史的故事。
石库门:上海的建筑传奇
石库门建筑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
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石库门建筑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保持着正当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这种建筑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
石库门建筑的门楣部分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装饰最为丰富。在早期石库门中,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成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石库门建筑由其“门”而得名。石库门也逐步成了上海传统弄堂住宅的代名词和一种标志。
弄堂里的烟火气
走进上海的老弄堂,仿佛走进了一座座小型博物馆,记录着上海从租界时期到现代都市的发展历程。每一条弄堂都像是一个小型博物馆,记录着上海从租界时期到现代都市的发展历程。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韵味。
会乐里,这个曾经的旧式里弄,见证了上海的沧桑巨变。解放前,这里是旧上海的妓院区,俗称“长三堂子”。解放后,会乐里改邪归正,大批市民搬迁至此。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旧区改造的铲车又把会乐里从物质形态上消灭了,从此,会乐里彻底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步高里,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陕西南路和建国西路交界处,建于1930年,由法商投资,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设计施工。占地面积6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9平方米,属行列式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砖木结构,二层,红砖外墙,共79幢。弄堂口有中国式牌楼,陕西南路弄口牌楼为三间三楼式,高约8.5米,宽6米,砖砌门柱,歇山式筒瓦飞檐顶,有斗拱,白墙、黑字、红瓦灰柱,写有中文“步高里”、法文“CITE BOURGOGNE”及“1930”字样。每幢住房都有小天井、落地长窗。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居住在步高里52号,在此创作了《海的梦》等作品。此外,胡怀琛、张辰伯、平海澜等名人也曾居住于此。198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上海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和努力。新天地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首次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1933老场坊则是一个工业遗产改造的典范。这座原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的建筑,经过改造后成为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空间。它保留了原有的工业特色,同时融入现代功能,成为创意产业和艺术展览的重要场所。
上海的老弄堂和石库门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文化的守护者。它们承载着上海人的集体记忆,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上海的过去,更是上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