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采血到诊断:啮齿类动物血液学检查完全指南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59:5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采血到诊断:啮齿类动物血液学检查完全指南

血液学检查是评估动物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疾病诊断、手术前检查和常规体检中不可或缺。本文将详细介绍啮齿类动物血常规检查的关键要点,包括采血注意事项、样本质量控制以及结果解读等,为兽医提供全面的参考指南。

采血与样本质量控制

采血是进行血常规检查的第一步,正确的采血方法和样本处理对于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至关重要。通常建议使用EDTA抗凝管采集样本,但需注意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样本质量问题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 抗凝效果不佳:导致血凝块形成,会使血小板(PL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红细胞压积(HCT)假性降低。
  • 溶血:会使RBC和HCT假性降低,同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假性升高。
  • 乳糜血:会使血红蛋白(Hb)、MCHC和MCH假性升高。
  • 样本不新鲜:会导致红细胞形态改变,引起MCV和HCT假性升高,MCHC假性降低,同时影响白细胞形态。

红细胞参数分析

啮齿类动物的红细胞具有其独特特征。例如,仓鼠的RBC直径约6.0微米,豚鼠的约7.8微米。大鼠出生时红细胞较大(10.03 μm),但会在30天内缩小至小于6μm。小鼠的RBC大小则在4-7μm之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色性是啮齿类动物血象的常见特征,豚鼠血涂片上还可见红细胞叠连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啮齿类动物的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值通常低于成年动物。例如,新出生大鼠的网织红细胞比例高达16%,而成年后则降至2.5%。此外,不同性别和品系的动物在RBC计数和血红蛋白值上也存在差异。

贫血与红细胞增多症

在啮齿类动物中,贫血较为常见,而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则较为罕见。贫血的判断主要依据RBC、HCT和Hb等指标。进一步分析MCV、MCH和MCHC有助于判断贫血类型:

  • MCV、MCH和MCHC都偏低:提示缺铁性贫血
  • 这三项指标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为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此外,通过血涂片进行形态学检查对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至关重要。

白细胞参数分析

白细胞在机体抵御感染、调控炎症、免疫和造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啮齿类动物的白细胞形态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但也存在一些特异性差异:

  • 粒细胞:被称为嗜异性或假嗜酸性粒细胞,因其含有红色颗粒而得名。
  • 豚鼠特有细胞:Foa-Kurloff细胞,一种含有大细胞质包涵体的T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下,啮齿类动物的白细胞组成如下:淋巴细胞约占86%,中性粒细胞约占10% ~ 25%,单核细胞约占6%,嗜酸性粒细胞约占1% ~ 4%,嗜碱性粒细胞很少。WBC计数会随时间和采样位置而变化,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也会随年龄变化。

淋巴细胞

  • 增多:常见于疫苗接种后的短暂反应、长期免疫刺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淋巴瘤、胸腺瘤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会导致淋巴细胞异常升高。
  • 减少:主要由皮质类固醇激素增多引起,其他原因包括急性炎症、病毒感染、免疫抑制药物使用等。

中性粒细胞

  • 增多:急性炎症反应、剧烈运动、应激反应等都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也会引起数量增加。
  • 减少:常见于严重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骨髓疾病、药物毒性、病毒感染和肿瘤等。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和I型超敏反应,也可见于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嗜酸性肌炎等炎症反应,以及某些肿瘤和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

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迟发性过敏和寄生虫免疫反应,常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同时发生。也可见于高脂血症、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性疾病。

单核细胞

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调节炎症反应、参与抗原提呈和铁的调节。在急性或慢性炎症、组织坏死时会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时也会出现代偿性增加。

血小板分析

血小板主要负责凝血和止血功能。啮齿类动物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血过程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在小鼠、大鼠和豚鼠中未观察到血小板计数的性别或品系差异,但大鼠的血小板容易聚集,导致计数不可靠。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症可表现为瘀斑、瘀点、黏膜出血和止血困难。但需通过血涂片确认是否发生凝集,因为采样、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活化会影响机器读数。采取无创性静脉穿刺、使用柠檬酸盐抗凝剂、减少储存时间等措施可以提高检测准确性。

血小板增多

可能由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引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