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种植黑科技:从“竖”到“躺”的革命性突破
山药种植黑科技:从“竖”到“躺”的革命性突破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山药种植技术也迎来了创新和突破。从江苏省农科院研发的“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到贡山县的横向种植技术,这些新型种植方法不仅解决了传统种植中的关键问题,还显著提高了山药的产量和品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神奇的种植“黑科技”吧!
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让山药“躺”着长
传统山药种植模式中,块茎可深达地下一米多,不仅采挖困难,还容易因暴雨导致“塌沟”绝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药食同源作物创新团队”研发了“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在泥土里开出一道道15度左右向下倾斜的凹槽,然后将U型塑料模具横着放入凹槽内,让山药幼苗在模具里发芽并沿着模具生长。这样一来,山药就从原来的“竖”着长变成了“躺”着长,栽种深度也从一米多减少到了30厘米左右。
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培通解释说:“如果山药‘躺’着长,倾斜15度左右,栽种的深度就只有30厘米左右,既避免了水涝‘塌沟’风险,机械操作也十分容易。”
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据统计,采用定向槽种植技术后,亩产量可达到4000斤左右,亩产值上万元。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采收只需少许人工就能轻松将山药从定向槽中抽出,能减少大量用工,可省工节本20%以上。
目前,该技术已在江苏、江西、浙江、福建等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南通市海门区余东镇长圩村为例,当地建立了“山药定向槽浅生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苏北综合试验站专家的指导下,尝试开展了“人工+机械”的山药定向槽浅生栽培模式试验。经过测产,示范基地的产品质量稳定提升。
横向种植技术:改变生长习性提高效率
在云南省贡山县,一种创新的横向种植技术正在改变山药的传统种植方式。贡山县黑马怒源白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钟文华,从事山药种植已有12年之久。他带来的横向种植技术,通过在种苗下铺塑料布,改变了山药垂直向地生长的习性,人为引导其横向生长。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提高了山药的品质,还显著提升了采收效率。钟文华介绍说:“用横向种植技术种出的山药茎秆笔直、口感好,采挖的时候也不容易挖断。传统的种植方法一个小时人均只能挖40斤左右,而用这个方法以后能提高到200斤左右。”
在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色德村,村民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并应用这种新技术。色德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秀华表示:“去年色德村首次引进贡山县的白山药进行了试种,产量喜人,今年又引进了约8.1吨白山药种苗,种植面积达27亩。”
病虫害防治:保障高产稳产
虽然新型种植技术大大提高了山药的产量和品质,但病虫害防治仍然是确保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山药的主要病害包括炭疽病和叶锈病等,可使用代森锰锌、多菌灵和粉锈灵等进行防治。由线虫引起的根肿则可用益舒宝防治。
成功案例:新技术带来新希望
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镇的麻山药种植基地,依托当地沙质土壤及有机质沉淀高等优势,采用创新种植技术,今年4400亩麻山药预计产量达13000吨,收益800万元。该技术不仅带动了周边百余人就业,还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朔城区贾庄乡,通过引进特色种植产业长山药,种植面积从900亩扩大到1400亩,亩产量达3吨左右。同时,山药种植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科技创新正在为山药种植插上科技翅膀,让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就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相信山药种植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