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惊艳时光的中式美学纪录片 |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式审美
九部惊艳时光的中式美学纪录片 |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式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体系,从历史文物到文学艺术,从生活情趣到精神境界,无不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精选九部兼具中国美学与人文精髓的纪录片,带你领略千年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式审美的意境与价值。
1.《何以中国》
《何以中国》是一部8集纪录片,以时间为线索,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形成和发展。从秦汉王朝讲起,溯源至新旧石器时代之交,见证先民走向农业定居,进而组成家庭社会,建立早期文化,开始五湖四海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直至秦汉统一的伟大历程。
这部纪录片的文案、镜头、景色、表演和故事感染力都相当出色,叙述和脉络衔接清晰连贯,每帧镜头都美如壁纸。透过《何以中国》的镜头,我们得以贯通五千年文明血脉,窥见这绵延数载的曲折旅程,而今探寻华夏文明形成之初,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如何在绵延千年的时光里蓬勃成长。
2.《唯有香如故》
历史剧情纪录片《惟有香如故》,化用陆游《卜算子 • 咏梅》中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古往今来,香乃天地正气。古人弹琴焚香,是为洗心通窍,得证世间美好。将品行好的人称为「德馨」;而所谓正道,就是「千古流芳」。
但在历史重要节点上,意见相反之人无不坚称自己是正气使然。而后世也发现:越深入了解,越难以评判。香,究竟是客观共识还是辩证转化?
片中选取杨贵妃、李清照、苏东坡、黄庭坚及华佗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分别对应瑞龙脑香、梅香、沉香、甲香及艾香,这五味与他们命运相连的香料,串起他们曾经在那些重要节点上的冲突和选择,堪称其人生写照。
整部纪录片的制作堪称顶级,从服化道、美术、配乐到运镜、转场、构图等细节,都十分考究精致。每集质感都堪比电影,但又比电影短小精悍。
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对香情有独钟,都不妨以香为引,以史为鉴,借影片感受历史长河中那缕缕馥郁。
3.《如果国宝会说话》
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每集5分钟的时间,讲述文物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审美和中国价值观,以全新视角认识读懂中华文化。
第一季,呈现上古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等;第二季则讲述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文物。第三季从魏晋南北朝跨越到隋唐时期,涵盖书法、绘画、壁画等,维度的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技艺、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第四季从宋到清,分为服务于皇室宫廷的器物,与文人旨趣成为传世文物两大方向,讲述难以计数的大师,留存下的无数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如果国宝会说话》目光跨越八千年,摄制足迹遍布全国,拍摄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浓缩华夏文明的文物。片中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没有高冷的学术性叙事,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诉说发生在文物身上的传奇,用文物来梳理千年文明。
4.《书简阅中国》
在曾经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信笺中凝聚着一个人最真诚的情感,浸润着时间的印记,具有难以言喻的魅力。央视纪录片《书简阅中国》,放弃传统历史题材的沉稳风格和宏大叙事,而是从人物、爱情、友谊、人生智慧、家风、家国这六个温暖而热血的角度出发,精心筛选30封古人书信。
片中从小故事、小信笺出发,关照历史中鲜活存在的个体,以诙谐且轻松的表现方式来呈现过去的历史事件,引发我们对于古人的情感共鸣。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比拼,校书郎的微博掰头,漫画版朋党之争。「这些穿越时间的书信,将他们的人生如雕塑般凝固人间,让历史不再抽象而苍凉,让时间也开始善解人意。」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世事百态,体味中国文化之气度情怀,同时引发对当下的关联性思考,在古人与今人间架起共情的桥梁。
5.《河西走廊》
绵延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作为曾经金戈铁马的征途,商旅绵延的古道,以及中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的国际通道。不仅是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
纪录片《河西走廊》以时间为线索,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撷取河西走廊的绚烂瞬间。影片改变了以往历史纪录的传统叙事,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演绎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系统梳理和展示了从汉代到新中国的河西走廊,甚至中国西部史,呈现出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片中以情景再现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方式来再现历史、勾连当下,以电影化的视角重塑历史,透过解说与音画牵引,传达人们对历史的见解。不仅重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辉煌,更赋予它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6.《我在故宫修文物》
文物修复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片,每集的剧情设置,都围绕故宫工匠们为了准备大庆而修文物的故事。
重点记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该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不仅首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首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首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也是首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传承密码及其信念与变革。片中以「格物」来「致知」:以自身观物,又以物观自身,将「工匠精神」讲述的细腻温软且富有人情味。以手编织这时光,温柔磨亮沧桑。也许一切都会随着时间渐渐消逝,但文化和历史,正是在这一代代「匠人」和「匠心」的努力下得以传承。
7.《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风流人物》将目光聚焦历史上现象级的文化名人,包括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辛弃疾,曹植,柳永等,跟随其生活工作轨迹,围绕发生在他们身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前往人生经历的重要地点进行拍摄。
影片结合情景再现,手绘动画,三维特效等种形式,真实再现这些名人的人生历程,以及他们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响。细腻的拍摄手法,让每个观者都能融入历史的情境遇,解读这些历史名人真实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透过人物故事,我们还能感受到中国诗歌艺术的美感。个人与家国命运的交织给诗歌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诗词歌赋背负的理想与现实,成就了中国历史的风流人物,还留下了东方文明的艺术瑰宝。
通过解读这些历史名人的人生故事与艺术成就,仿佛可以触达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快乐、痛苦或失落,与他们结伴相行于历史长廊。从而以小见大,进而梳理出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及背后的文化内核。
8.《故宫100》
对每个中国人而言,故宫都不仅是皇宫,更是一座博物院,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基地。以故宫为主题的百集大型纪录片《故宫100》,以故宫建筑为源泉,延展到整个华夏大地,从古到今,讲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瑰宝。
纪录片分为《天工之城》《大国大朝》《被忽视的生命》等,每集讲述故宫100个空间,及其中发生的不为人知的皇家故事。首次公开展示故宫的众非开放区,如皇家私密空间、宗教场所等。透过「看得见」的空间演绎出「看不见」空间的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为故宫创建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
片中以富有现代感的样方法,展现出紫禁城建筑的功能和意象,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机串联,用独特视角带领我们深入探索故宫之美。
9.《中国》
作为唯一幸存至今的古代文明,与其说中国是「政治实体」,不如说是「文明实体」。而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恰恰就在探讨这样一个话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过怎样的路,又要朝哪里去」。
影片从春秋到盛唐,以意识形态与国家制度为主线,挖掘古代文明对中国社会最具深远影响的人与故事,以时间为序,从个体视角映照历史流变。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回溯了中华文化渊源,再现华夏历史切面,再现了历史上那些「群星」闪耀的高光时刻,呈现出悠悠千年古国的精神图腾。
画面呈现上,和强调剧情和表演的纪录片不同,本片更强调场景和气氛,画面遵循传统美学风格,通过简单的布景和对称的结构来营造意境,大气又带着中式留白,审美相当高级。透过影像,能看到历史壮阔与民族骄傲,还能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