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赖氨酸和锌离子:新型AKT抑制剂攻克癌症治疗难题
靶向赖氨酸和锌离子:新型AKT抑制剂攻克癌症治疗难题
近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Jack Taunton研究小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AKT抑制剂,这种抑制剂通过靶向赖氨酸和新型锌离子螯合的方法,实现了对AKT1(E17K)突变的选择性抑制。这项研究不仅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还可能解决现有AKT抑制剂的一些副作用问题。
致癌激酶AKT1的体细胞突变是导致实体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大诱因。其中,最常见的突变是将谷氨酸17(E17)替换为赖氨酸(K),即E17K突变(AKT1E17K)。这一突变导致AKT1的构象变化,造成其在膜上的持续定位和激活,从而促进癌细胞大量增殖,并持续存活。临床研究表明,广谱AKT抑制剂在治疗过程中常常引发剂量限制性高血糖,这使得寻找靶向特定突变的选择性抑制剂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利用临床别构抑制剂ARQ092处理的AKT1(E17K)突变体进行结晶的冷冻电镜分析结果发现,突变赖氨酸(Lys17)与结合的抑制剂之间大约存在8Å的距离。这一结果提示可以根据水杨醛的电亲核特性,将其与占据别构口袋的支架结合,从而捕捉Lys17的ε-氨基。然而,在别构口袋附近还有另外三种赖氨酸(Lys179、Lys276和Lys297),它们与别构口袋的距离在7至10Å之间。这些保守的赖氨酸在所有三种AKT同源物(AKT1、AKT2和AKT3)中均存在,可能会与基于水杨醛的抑制剂形成共价加合物,从而带来选择性的重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该研究还利用计算机智能建模的手段,对ARQ092中的咪唑并吡啶核心进行了功能化分析,尝试用不同的链来连接水杨醛,生成了化合物1至3。
经过对结合能力,半衰期,药物动力学等因素的筛选,研究人员发现化合物2,3优于化合物1,与突变型的AKT1结合能力更强。细胞水平上的功能性验证以及信号通路分析实验表明,化合物3能更好的与突变的AKT1结合,进而调节突变细胞的细胞活力。为了实现在活体水平上的功能性验证,研究人员根据化合物2,3对突变型和野生型AKT1结合的选择性和存留时间,优化了药物动力学条件,设计出了化合物4——氟化水杨醛。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和现有的别构抑制剂ARQ092,化合物4能够显著抑制AKT1(E17K)突变肿瘤的生长并且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机制上,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晶体学分析和离子添加实验,发现了一个四面体锌离子,它与激酶激活环中的两个近端半胱氨酸配位,同时与E17K–亚胺结合物相互作用。水杨醛-亚胺复合物在AKT1(E17K)中能够招募内源性Zn²⁺,而在野生型AKT1中则未发生这一现象,导致了持续的、相对特异的抑制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靶向突变赖氨酸和锌离子螯合,可以实现对AKT1(E17K)的精确选择性抑制。
总之,该研究设计了靶向AKT1(E17K)突变的特异性抑制剂,为相关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手段,也为开发具有高选择性的靶向药物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