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孙悟空背后的淮河文化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22:2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孙悟空背后的淮河文化

江苏淮安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乡,也是西游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将家乡的许多故事传说和名胜典故融入其中,使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淮安地方文化特色。而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塑造,更是与淮河流域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01

无支祁传说:孙悟空的原型之谜

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广泛认同的是来自淮河水神无支祁。无支祁是淮安地方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传说他是大禹治水时的淮河水神,原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猿猴精,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大禹召集群神将其擒获,并镇锁在淮阴龟山脚下。吴承恩对孙悟空的塑造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将之作为无支祁的化身。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二者有明显的相似痕迹。

淮河入洪泽湖的右岸有一个叫龟山的古老山村,地属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山形似巨龟浮于水面,小山包并不起眼,却与上古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据鲁迅先生考证,这里囚禁的一个上古神兽,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幽静的龟山,奔腾的淮水,龟山村就在这样山环水绕的格局之中。龟山是美的,不止于如诗如画的村貌,不止于随遇而安的悠闲生活,它还美在千年烟雨中沉淀出的深厚底蕴。

现在的龟山村曲径通幽,不过历史上这块方寸之地,城池众多,寺庙林立,在这附近有魏武城、项王城、小儿城等,著名的寺庙有淮渎庙、安淮寺等,还不断有文人墨客来此吟咏题诗。远古时代,人们将自然现象归因于神灵,设神祠敬奉名山大川。淮渎即淮河,由此建有淮渎庙。淮渎庙南北朝以前便有,明代嘉靖年间重修,吏部尚书唐龙撰文的《重修淮渎庙记》碑保存至今。该碑记述了大禹治水擒拿水怪巫支祁的传说及泗州建淮渎庙的经过。碑文引用了《古岳渎经》一段文字:“禹治水,三至桐柏,获水神巫支祈,形犹猕猴,力逾于九象,命庚辰扼而制之,锁于山之足,淮水始安。”

站在龟山下,淮水滔滔。遥想上古时代,淮水泛滥,水神巫支祁占据水中,他形状像猿猴,力量超过9头大象,召唤着风雨雷电,与大禹作对。大禹震怒,召来夔龙、桐柏山君,才制服了巫支祁。大禹怕巫支祁继续作乱,就让人用大铁链把他锁起来,关押在龟山脚下的巫支祁井,淮水终于得以安宁。这个神话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治理淮河的艰辛情景。据悉,巫支祁井在龟山西南脚,当地百姓又称“水母井”。

《西游记》孙悟空的真实原型,学界众说纷纭,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说:“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巫(无)支祁到底跟孙悟空产生了什么联系呢?

大禹治水擒拿巫支祁的传说,从古本《山海经》开始,在唐人传奇《古岳渎经》《唐国史补》等史料中,不断被演绎着。古本《山海经》说巫支祁是水兽,《古岳渎经》说是猿猴,《唐国史补》说是青猕猴,这些都与孙悟空的“人设”相似。此外,大禹治淮水时,将巫支祁擒住镇于龟山脚下,与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情节颇为相似,孙悟空所用如意金箍棒,也叫定海神针,也与大禹治水时测定江海深浅的定海神针相似。

同样生活在淮水流域的吴承恩,想必对龟山大禹治水降伏巫支祁的民间传说比较熟悉,他根据历史上人们对这个故事的不断增饰,在笔记、话本、元杂剧相关记叙的基础上,经过再创造,完成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02

石生人神话:孙悟空的诞生之谜

石生人神话作为中国神话的重要母题,不仅普遍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和汉族群众的口耳相传,而且在许多典籍文献中也时见记载。石头生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观念,其本质体现为石头是具有生殖力的,因而石头是母体的意象连绵不绝,始终在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淮河流域,石头作为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原物及其神话十分丰富,隐藏着十分丰富而神秘的文化象征密码。据《山海经》载,开辟鸿蒙之际,女娲以石补天成,是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因此,石生人神话虽然广泛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之中,在大禹文化的发源地淮河流域,石生人神话却是表现得尤为突出。淮河流域许多早期的英雄人物或曰神话人物都有出身于石头的记载,这对小说中孙悟空形象的影响不容忽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淮南子·修务训》载:“禹产于石(纽)。”《墨子·墨子后语》载:“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纽)。”而《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地部十六《隋巢子》也同样记载有:“禹产於昆石,启生于石(王昭之云:启生即母化为石)。”而在《淮南子》中则更加详细地记述了石中生人的故事:

启,夏禹之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众多神话传说中夏族人始祖禹、启均生于石头,与石生人文化有着复杂的渊源关系。联系《西游记》中石猴“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与“石破北方而启生”的情形何其相似。这既是女娲五色石补天神话的延续,更是对此传说的深化与发展——石头已经走向人世间,承载起繁衍人类的重任,直接进入人类生活。

在《绎史·禹平水土·吴越春秋》注引《遁甲开山图》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寿三百六十岁,入九嶷山,仙飞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尧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禹。

以史家之眼光,对纯粹的神话进行改造和演绎,使之尽量符合历史的要求,这种做法屡见不鲜。按照张强先生的分析,在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以后,上古神话因历史意识的强化成为“活化石”,然而,它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但留存在种族的记忆中,而且它的话语方式还在新的语境找到了生存空间。具体地讲,当人类的第一个智慧之果——神话凝聚成原型后,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干预,形成了借用神话进行叙述或表达思想的形式。

大禹古已有之,且为开天辟地的中华创世始祖“女娲十九代孙”;而“尧理天下”时的大禹则是古神话中大禹之“转世”,如同《红楼梦》中宝玉一样为石头所化。沿着这个逻辑推理,大禹为女娲的后裔,禹子启从石中而生,其身上被赋予的神性自然不难理解。这种附会本身意图可能是为帝王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却是淮河流域先民石生人文化遗存的反映。在《西游记》中,这种转世的思想也很多,如唐僧本为如来座下的金蝉子转世,猪八戒为天蓬元帅转世等;而孙悟空是从石头中

03

淮河文化:孙悟空性格的塑造之源

淮河文化不仅为孙悟空的形象提供了原型,还塑造了他独特的性格特征。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多次发生重大战役,如楚汉争霸、淝水之战等。这种历史背景孕育了淮河儿女英勇无畏、敢于反抗的精神,这些特质在孙悟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孙悟空的自由精神和叛逆性格,与淮河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无关系。淮河流域地处南北交界,文化交融频繁,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环境培养了吴承恩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他在塑造孙悟空时,能够突破传统束缚,创造出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独立精神的艺术形象。

此外,淮河文化中的民间信仰和传说也为孙悟空的性格塑造提供了素材。例如,淮河地区流传的“禹王锁蛟”传说,不仅为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提供了原型,还为他与天庭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这些民间传说和信仰,通过吴承恩的笔触,转化为孙悟空身上的各种神奇能力,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

总之,淮河文化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无论是无支祁和巫支祁的传说,还是石生人神话,亦或是淮河文化的独特性格特征,都为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通过解读这些文化渊源,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西游记》的艺术魅力,还能感受到淮河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独特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