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时输精技术实现母猪年产三窝,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定时输精技术实现母猪年产三窝,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猪批次化生产精准繁殖调控技术升级与新产品研发”正在积极推进母猪繁殖新技术的发展。该项目汇聚了众多顶级专家,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大幅提升母猪繁殖效率。其中,母猪年产三窝配种新技术不仅显著缩短了繁殖周期,还提高了受胎率和年产仔数,有效解决了传统繁殖模式下的诸多问题。这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有望推动我国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活力。
技术创新:年产三窝配种新技术
母猪年产三窝配种新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繁殖调控技术实现同批发情、配种、分娩和断奶。这一技术突破主要依赖于定时输精技术和关键药物的研发进展。
定时输精技术
定时输精技术通过模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生殖内分泌调控机制,使用外源激素调控母猪,使猪群达到发情周期同步化、卵泡发育同步化、排卵同步化。具体操作包括:
- 后备母猪统一饲喂、停喂烯丙孕素
- 经产母猪则为同步断奶
- 使用PMSG等促卵泡素调控卵泡发育
- 使用GnRH等类似物诱导LH峰,使排卵时间更为集中
然而,采用定时输精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GnRH处理后排卵集中度并非100%,导致妊娠率波动。此外,无法突破卵泡黑箱限制、无法判定确切排卵时间等都是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
关键药物研发
批次化生产离不开烯丙孕素等核心繁殖调控药物的支撑。十三五期间,国内研发出烯丙孕素产品,获国家二类新兽药,填补了我国母猪批次化生产药物空白。如今的烯丙孕素片剂也产品也已经上市,得到市场的青睐!
在药物方面,现有PMSG等为提取物,原料受限、批次稳定性问题,而长效重组猪促卵泡素有望解决这样问题。长效重组猪促卵泡素表达量高、活性高、且更同源、更安全……且已经取得重大研究进展!
应用成效: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年产三窝配种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批次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繁殖效率,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各种不同天数批次化效益对比发现,14天批和28天批数据最佳,可实现PSY29.9,相比18天批,28天批的产能可提升13%。此外,批次化生产还能减少10%-15%的种猪浪费。
疫病防控效果增强
批次化生产的全进全出和空栏消毒,有效阻断了仔猪批次间病原体的横向传播和母仔垂直传播。即使蓝耳病爆发,影响也只在一批到两批之间,大大减少了损失。
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国内“3周批批次生产”可增加猪场内人均管理猪只头数,同时PSY增加2.08头、MSY增加2.05头,出栏日龄减少11天。
未来展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年产三窝配种新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传统繁殖模式下的诸多问题,还为我国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该技术体系已覆盖我国70%的规模化猪场。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未来有望实现更大范围的应用。
全球竞争力提升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养猪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方面,批次化生产技术展现出了明显优势。
持续创新与优化
尽管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研究团队仍在不断探索和优化技术方案。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教授团队正在开发可提高定时输精后备母猪妊娠率及产仔数的新方法,以进一步提升繁殖效率。
年产三窝配种新技术的突破,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畜牧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更为全球养猪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创新将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农业生产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