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珍藏:张鸣岐手炉的价值评估
故宫博物院珍藏:张鸣岐手炉的价值评估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件清代手炉,其制作者是晚清两广总督张鸣岐。这件手炉以精炼红铜制成,通体一色,外观素朴简洁,光泽淡雅柔和。炉阔腰束身,圆滑饱满,下设四足。篾箩状顶罩向上隆起,使得炉内炭火的热量传到盖顶时,不会令人感到烫手。底部刻有“不知寒积雪,但觉袖生春;张鸣岐制”的篆书铭文,字体工整大方,彰显制作者身份。这件手炉不仅展示了张鸣岐的精湛工艺,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制造技艺。
张鸣岐:从总督到制炉名家
张鸣岐(1873—1945),字佩纶,山东无棣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通过科举入仕,后因贿赂庆亲王奕劻而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成为清朝最年轻的总督之一。然而,他在政治上反复无常,镇压黄花岗起义后又在辛亥革命中宣布支持共和,随后逃亡日本。回国后,他又投靠袁世凯并接受封爵,最终在抗日战争期间沦为汉奸,晚年在众叛亲离中去世。
尽管张鸣岐的政治生涯充满争议,但他作为手炉制作名家的地位却无可争议。他制作的手炉选用精炼红铜,锻打却不加雕凿,炉壁厚薄均匀,纹饰精美。炉内胆与外胎均为铜质,但其热量处理却恰到好处,炉中炭火即使烧得很旺,炉的外表面也不烫手。张鸣岐制作的手炉顶盖细密严实,久用不松动。顶盖上的镂空纹饰虽然很薄,但是能够经得住踩踏。
工艺精湛,巧夺天工
张鸣岐手炉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材质:多采用红铜或黄铜,表面光滑细腻。
- 工艺:炉身厚薄均匀,炉盖雕镂精细,整体无缝焊接,坚固耐用。
- 造型:常见仿竹编或其他自然元素的设计,既美观又寓意吉祥。
- 款识:底部刻有“张鸣岐制”或“鸣岐”字样,字体工整大方,彰显制作者身份。
文化内涵,源远流长
手炉作为古代文人雅士的取暖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红楼梦》中,就有对张鸣岐手炉的描写。第六回中,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历经周折见到王熙凤,王熙凤“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第八回也写道:“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这些描写展现了手炉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市场价值,收藏珍品
由于存世量稀少且工艺精湛,张鸣岐手炉在收藏市场上备受追捧。例如,一件清早期张鸣岐款提梁手炉曾拍得69,000元人民币。另一款直径11.4cm的手炉落槌价达48,000元人民币。在2024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张鸣岐手炉更是以230,000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张鸣岐手炉的收藏价值。
结语
张鸣岐手炉不仅是取暖工具,更是集艺术与历史价值于一体的珍贵文物。它展现了清代工艺的高超水平,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品,张鸣岐手炉不仅是研究清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