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探寻失落的商朝秘密
安阳殷墟:探寻失落的商朝秘密
2024年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通报了安阳殷墟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洹河北岸地区初现大邑商都城的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格局,其中一条纵向干道L3的路沟长达1.6千米,是已发现的两端明确、长度最长的大邑商城市干道。这一发现不仅展现了商代晚期都城的规划布局,也为研究大邑商都城提供了新的线索。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自2021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工作站启动了以殷墟王陵区为核心的洹河北岸地区的考古工作。经过持续的考古发掘,洹河北岸地区以道路与沟渠组成的城市骨干框架逐步清晰,商王陵区也有新发现。
殷墟的考古发现不仅限于道路网络。在王陵区西围沟内,考古学家还探出了疑似大墓,其中一座带一条墓道。此外,还发现了多座祭祀坑,包括马坑、人与狗组合坑、人与象组合坑、圣水牛坑、鹿坑和鸟坑等。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商代祭祀制度和礼仪文化的认识。
殷墟遗址出土的文物更是举世闻名。其中,后母戊鼎和亚长牛尊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件青铜器。后母戊鼎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公斤,被誉为“镇国之宝”。而亚长牛尊则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容器,其发现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回忆,25年前在一次考古发掘中,他们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和大雪,清理出这件精美的青铜牛尊。经过四年的多学科研究,考古学家揭示了墓主人亚长的身份:一位35岁的男性军事家,身高170厘米,随葬有七件象征军权的铜钺和大量兵器,骨骼上有多处严重的砍、扎、伤,表明他曾英勇作战。
殷墟的考古发现不仅展示了商代晚期的物质文明,还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为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殷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范例,奠定了中国古代宫殿制度和陵园制度的初期形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殷墟遗址,近年来,殷墟的保护与展示工作不断推进。2024年,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开放,用2.2万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展出了近4000件文物,系统地展现了3000多年前青铜文明的样貌。在新馆中,特别设立了亚长墓专题厅,用577件文物讲述亚长的故事,其中那件憨态可掬的亚长牛尊位于展厅的C位。
殷墟遗址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24平方千米,到后来的30平方千米,再到1999年扩大到36平方千米,目前殷墟的范围仍在进一步调整中。未来的殷墟展示将以遗址公园为主要形式,让人们可以沿着3000多年前的道路走进商王朝的宫殿、邑聚,参观手工业作坊,了解当时的国家制度、社会组织、文字表达等。
殷墟的考古发现和保护展示工作仍在继续。随着更多考古成果的涌现,我们对商代文明的认识将更加深入。殷墟不仅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殷墟的考古发现和保护展示工作,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