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区撤销23年:豫园城隍庙见证上海历史变迁
南市区撤销23年:豫园城隍庙见证上海历史变迁
南市区,这片承载着上海历史记忆的土地,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从元朝设县到2000年撤销,南市区经历了近700年的风雨历程,最终融入黄浦区,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市区的前世:从渔村到繁华
南市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正式设县,南市区的雏形由此形成。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倭寇侵扰,上海筑起了城墙,南市区作为县城所在地,逐渐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
进入近代,南市区经历了多次行政调整。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南市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1943年,汪伪政府收回租界,南市区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南市区继续存在,直到2000年被撤销,其大部分区域并入黄浦区。
文化地标:豫园与城隍庙
南市区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豫园和城隍庙。这两处古迹不仅展现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溪池萦绕,花木葱茏,被誉为“城市山林”。豫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上海历史的见证者。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豫园灯会,更是将这座园林装点得如梦似幻,成为上海最具年味的去处。
城隍庙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庙内香火鼎盛,建筑宏伟,是上海市民祈福的重要场所。城隍庙周边的豫园商城,更是汇聚了众多老字号商铺,是体验上海传统商业文化的好去处。
豫园灯会:点亮上海的夜空
豫园灯会是南市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据传,汉代时上海的松江地区就有了由刘濞引入的扬州灯会文化,元宵赏灯的习俗随之在上海流行起来。
城隍庙、豫园一带灯会兴盛于明清。明清期间,城隍庙、豫园一带是松江府上海县县治所在地,成为上海最繁华热闹的文化场所之一,此处的元宵灯会也变得日趋成熟。
1979年,城隍庙元宵灯会恢复。据《南市区志》记载:“1979年豫园重新举办元宵灯会,以宫灯为主,品种不多,数量有限,但观灯人流如潮,一夜入园达5万人次,盛况空前。”
1995年,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承办灯会,正式命名为“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简称豫园灯会)。豫园灯会自此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举办,以当年生肖为主题。
社会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
南市区不仅是上海的历史文化中心,也是多元民族融合的典范。截至1990年,南市区共有24个少数民族,总人口6806人,占全区人口的0.82%。其中,回族人口最多,达6354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3.36%。
南市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十分丰富。区内拥有敬业中学、大同中学、市南中学等知名学校,以及红房子妇产科医院、沪南体育场等重要医疗机构和文体设施。
经济特色:商贸与工业的双重驱动
南市区的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尤其是商贸、餐饮和旅游业较为发达。豫园商城、老街等商业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此外,南市区还有一些工业企业,如自来水厂、上海电力修造总厂等,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现代发展:融入黄浦区的新篇章
2000年,南市区被撤销,其大部分区域并入黄浦区。这一调整不仅优化了上海中心城区的资源配置,也推动了区域的均衡发展。如今的南市区,作为黄浦区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发挥着文化、商业和旅游中心的作用。
南市区的变迁,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小渔村到繁华都市,这片土地见证了上海的崛起,也承载着无数上海人的记忆。如今,南市区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其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魅力,依然在这座国际大都市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