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冲刺:平行四边形周长速解技巧
高考数学冲刺:平行四边形周长速解技巧
高考数学复习进入关键阶段,掌握快速解题技巧至关重要。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周长 = 2 × (a + b),不仅简单易懂,还能有效提高解题速度。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公式的应用,以及如何在考试中灵活运用,助力考生在高考数学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具体实例解析,帮助考生加深理解和记忆,轻松应对各类题目。
公式推导与应用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 = 2(a + b),其中a和b分别代表平行四边形的一对邻边长度。这个公式基于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通过将两组不同长度的边各取一条并求和后乘以2,即可得到整个图形的周长。
推导过程
由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设一组对边长度为a,另一组对边长度为b,则总周长C可表示为a + a + b + b,简化后即得C = 2(a + b)。
实际例子
假设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组邻边分别为5厘米和7厘米,根据公式,其周长为C = 2(5 + 7) = 24厘米。
在使用该公式时,需确保所有边长单位一致,如厘米或米,以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无误。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1
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组邻边长分别为3厘米和8厘米,求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解题步骤:
- 确定已知条件:a = 3厘米,b = 8厘米
- 应用公式:C = 2(a + b)
- 代入数值:C = 2(3 + 8) = 2 × 11 = 22厘米
答案: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22厘米。
例题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36厘米,已知一组邻边的长度为5厘米,求另一组邻边的长度。
解题步骤:
- 确定已知条件:C = 36厘米,a = 5厘米
- 应用公式:C = 2(a + b)
- 代入已知数值:36 = 2(5 + b)
- 解方程求b:18 = 5 + b → b = 13厘米
答案:另一组邻边的长度为13厘米。
变式题目训练
题目1
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40厘米,一组邻边的长度为6厘米,求另一组邻边的长度。
答案:14厘米
解析:设另一组邻边长度为b,根据公式C = 2(a + b),代入已知数值40 = 2(6 + b),解得b = 14厘米。
题目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组邻边长度之比为2:3,周长为50厘米,求各边的长度。
答案:短边10厘米,长边15厘米
解析:设短边为2x,长边为3x,根据周长公式50 = 2(2x + 3x),解得x = 5。因此,短边为10厘米,长边为15厘米。
总结
掌握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技巧,对于提高高考数学解题速度和准确性至关重要。通过本文的讲解和练习,相信考生们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一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多做类似题目,不断巩固和深化理解,为高考数学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