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技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技巧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近义词虽然意义相近,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诸多差异,如词义轻重、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
近义词辨析的重要性
近义词辨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汉语中的近义词虽然意义相近,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诸多差异。例如,“模糊”和“含糊”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用,但它们在词性、用法和感情色彩上都有所不同。留学生在学习这些词语时容易混淆,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辨析和讲解。
具体案例分析
“模糊”与“含糊”
作为动词,“模糊”和“含糊”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语义上,需要根据句子的整体意义才能进行联系。例如:
- 他久久地站立在那任凭泪水模糊他的双眼。
- 他久久地站立在那任凭泪水使他的双眼变得含糊。
例1中的“模糊”是动词,表示不清楚不清晰,例2中的“含糊”是形容词,表明视觉不清晰。从词性上来说“模糊”和“含糊”之间并没有联系,但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都表明了视觉上不清楚,不清晰。只是“模糊”是作为动词来达到这一效果,而“含糊”则是通过形容词来达到这一效果。
作为动词的“模糊”与“含糊”的关系,在A+V+O这种断句方式、词性、语义感情色彩方面的都有不同的用法。当“模糊”作为动词来使用时,我们一般使用A+“模糊”(V)+O这一形式,而“含糊”则不能用A+“含糊”(adj)+O这一形式。例如:
- 泪水模糊他的双眼。
- 泪水含糊他的双眼。
在例3中“模糊”是作为动词来使用的,“泪水”是(A),“双眼”是(O),“模糊”是(V),是作为一个动作来进行的,表明眼睛里充满了泪水,视线收到阻挡。在例4中“含糊”是形容词,整体意思是表明眼睛充满了泪水,视线受到了阻挡。但此句是A+“含糊”(adj)+O的形式,“含糊”放置在A和O之间则不符合语法规则,不能采用这种断句的方式。
在语义感情色彩上作为动词的“模糊”更偏向中性意义,不褒也不贬和而“含糊”则更偏向贬义色彩。例如:
- 雨越下越大渐渐模糊了老师沙哑的嗓音。
- 雨越下越大老师沙哑的嗓音渐渐含糊了。
在例5中“模糊了嗓音”表明老师的声音随着雨声的变大被慢慢遮挡了,在例6中“含糊”更有胡乱讲说的意味而不是听不清的意味。从语义色彩的角度出发来看,例5中的“模糊”偏向中性意义,而例6中的“含糊”贬义的意味更大一些。
作为动词的“模糊”与“含糊”的关系,在A+V+O这种断句方式、词性、语义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用法是不同的。在以下将不再讨论作为动词的“模糊”和含糊的关系,着重讨论作为形容词的“模糊”和“含糊”的关系。
“模糊”和“含糊”词义的异同决定了他们语法表现上的异同。以下我将阐述二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总结二者的具体用法。
“模糊”和“含糊”都可以表示“不清楚或者不清晰”,形式上都可以带具体的宾语。两词语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在空间上“模糊”和“含糊”的相似。对于空间的界定,使用“模糊”和“含糊”所表现的意义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二者可以相互替换。对于领土领地,国界线,边界线,使用“模
糊”时,表明两地之间的划分不明确不清楚,此时的“模糊”是“不清楚,不明确”的意思,使用“含糊”也可以用来表示“不清楚,不明确”例如:
- 距离的浓缩与疆界的模糊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吸收他种文化。
- 距离的浓缩与疆界的含糊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吸收他种文化。
显然对于空间上的“不清楚,不清晰”这种意义二者在使用上的是相同的,可以相互替换。
对于语言来说,与口有关时,“模糊”和“含糊”的用法是相同的,二者可以相互替换,对于我们说的话、试题答案、具体的或者不具体的概念、指令、关于文本类的事物或者现象等,“模糊”和“含糊”可以替换。例如:
- 卡伦落落大方,直言快语;而艾米却是心存芥蒂,言辞含糊。将“含糊”替换成“模糊”,“言辞含糊”与“言辞模糊”都表明言语不清楚,说明二者在关于形容语言的情况下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 按我的意见,答案毫不含糊,
如果将“含糊“替换成“模糊”,“答案不含糊”与“答案不模糊”也都表明了答案清楚的意思,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将“答案”替换为其他的文本类物体时比如“旨意、意见、言辞、指令”等等,”“含糊”依旧可以替换成“模糊” - 我对神的旨意,颇为含糊。
“我对神的旨意,颇为含糊”与“我对神的旨意,颇为模糊”同时表明了对于“旨意”的不清楚,通过例9、10、11表明了在形容关于文本类的词汇或者句子时“模糊”与“含糊”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当“含糊”与“不”连用,表示肯定与赞扬时,“模糊”与“含糊”也可以相互替换。例如:
12. “这活干的可真不含糊”
13. 这活干的可真不模糊”
显然二者都具有夸赞的意思,在此情况下二者可以相互替换。
(1)“模糊”、“含糊”与“不清”连用
时,“含糊不清”只适用于口语或者语言,而“模糊不清”既可以适用于物体的形态等,也可以适用于语言的不清楚。当这种用法出现时如果形容的是物体则只能用“模糊”而不能用“含糊”。例如:
14. 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15. 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已经变得含糊不清了。
如果将“模糊”替换成“含糊”与后面的“不清”进行搭配将会是“模糊不清”变为“含糊不清”,虽然“含糊不清”也表示不清楚不清晰,但是对于形容物体尤其是实物我们往往使用“模糊不清”更为合适。
(2)作为形容词的“模糊”和“含糊”的色彩意义,也有不同的用法。“模糊”在形容结果、语言时,是一个中性词,而“含糊”则具有贬义的色彩意义,如果将“模糊”替换成“含糊”,“模糊的结果”没有表明“结果”的好坏,而“含糊的结果”显然是说明“结果”是不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
16. 尤其是对CPA审核评价内控自评报告的责任界定,存在相当的模糊。
“竟然”与“当然”
“竟然”和“当然”是一对常见的近义词,它们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
- 他竟然会说中文!(表示惊讶)
- 他当然会说中文,他在中国生活了多年。(表示理所当然)
通过对比这两个句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竟然”和“当然”的不同用法和语境。
“一直”与“总是”
“一直”和“总是”这对近义词在汉语中经常被混淆。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 “一直”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强调不间断。
- “总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重复性,强调惯常性。
例如:
- 他一直在学习汉语。(强调持续性)
- 他总是迟到。(强调重复性)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差异。
教学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近义词,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近义词在词义、用法和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情境教学: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体会近义词的使用。
偏误预测:根据学生的母语背景和学习经验,预测可能出现的偏误,并提前进行讲解和练习。
练习设计: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如填空、选择、造句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实践建议
教材选择: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注意教材中对近义词的解释和例句是否准确。
课堂活动:设计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反馈与纠正: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纠正错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文化背景:结合汉语的文化背景讲解近义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近义词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汉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