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说之《行藏》:徘徊于进退之间的北宋文人心态写照
晁说之《行藏》:徘徊于进退之间的北宋文人心态写照
晁说之,字以道,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晁端友是著名诗人,兄长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说之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深受家学熏陶,后中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等职。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晚年隐居杭州。
晁说之的诗词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情感。《行藏》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行藏》诗云:
行藏本自迷,秋兴更凄凄。
白发羞明镜,青衫惜旧题。
江湖千里客,桑梓百年迷。
何事长为旅,萧条逐马蹄。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人生的迷茫与挣扎。首联“行藏本自迷,秋兴更凄凄”点明主题,诗人感叹人生行止难以把握,秋日的萧瑟景象更增添了内心的凄凉。颔联“白发羞明镜,青衫惜旧题”通过具体细节,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去的留恋。颈联“江湖千里客,桑梓百年迷”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尾联“何事长为旅,萧条逐马蹄”则以反问和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孤独。
晁说之的行藏哲学,与宋代文人的普遍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文人深受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往往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追求功名利禄,另一方面又向往隐逸生活。这种矛盾在晁说之的《行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与晁说之同时代的文人,如苏轼、辛弃疾等,也在诗词中表达了类似的思考。苏轼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沁园春·孤馆灯青》)展现了他对时局的无奈和对个人选择的坚持。辛弃疾的“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则鼓励人们抓住时机,积极进取。这些诗句都反映了宋代文人在行藏问题上的复杂心态。
然而,晁说之的《行藏》却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思考。与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豪放洒脱不同,晁说之的诗中更多地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郁和迷茫。他没有选择激流勇退,也没有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徘徊在进退之间,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独特的视角,使他的诗词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内涵。
晁说之的《行藏》不仅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更是一首探讨人生哲学的作品。它展现了宋代文人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体现了晁说之独特的思考和情感。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成为宋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