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职场人情绪下滑,“牛马”自嘲折射打工困境
56%职场人情绪下滑,“牛马”自嘲折射打工困境
“牛马”这个词,最初只是简单地指代牛和马这两种牲畜。然而,在网络文化的推动下,它逐渐演变成一个承载着打工人心酸与无奈的自嘲标签。从最初的动物名称,到民国时期象征黄包车夫的艰辛,再到现代网络用语中对辛勤劳动者的自嘲,这个词的演变历程,正是中国社会变迁和人们心态变化的缩影。
现代打工人面临的具体压力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打工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3职场人情绪状况调查》,56%的受访者认为2023年的情绪状况不如上一年。工作不稳定、薪酬增长缓慢、工作量增加等,成为压在打工人身上的“大山”。
调查显示,2023年,职场人心思稳成为第一主题。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在2023年对跳槽和晋升没有强烈意愿,更多人渴望在现有企业和工作中获得薪酬增加,但难以如愿。24岁以下的受访者中,77%的人表示“想加薪,但可能性不高”。企业中存在感低、工作收入低、家庭职责和负担少,使得该年龄群体对企业的依赖低,长期成为主动离职率最高的人群,但约三分之一的24岁以下受访者表示“想跳槽,但机会不多”。
相比之下,作为多数企业内的中坚人群,40岁以上受访者更能接受雇主的降本策略,仅有32%的40岁以上受访者说“想加薪,但可能性不高”、39%的人说“想跳槽,但机会不多”。而已过而立逐渐不惑的3140岁受访者在加薪、跳槽和晋升方面都都有较强的意愿,但是半数以上都觉得“可能性不高”,他们对公司和市场前景的焦虑(39%)远高于24岁以下(9%)和2529岁(17%)的受访人群。
自嘲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意义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打工人选择用“牛马”自嘲,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意义。自嘲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通过自我贬低来释放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同时,它也是一种寻求共鸣和支持的手段。当大家都在说“我是一头牛马”时,个体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这种自嘲还反映了对不平等职场环境的无声抗议。它揭示了现代职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度劳动、薪酬不公、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等。通过自嘲,打工人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这些不合理现象的不满。
网络文化对自嘲的放大作用
网络文化为“牛马”自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社交媒体上,打工人可以匿名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种匿名性降低了表达的门槛,让更多人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网络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超传统媒介,一个梗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形成广泛的社会共鸣。
这种自嘲文化也促进了打工人身份认同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打工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感到孤立无援,但在网络上,他们找到了一群“同类”。这种群体认同感,成为他们抵抗外界压力、维护自身尊严的重要力量。
应对压力的建议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打工人该如何应对呢?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建议,无论工作压力、职业倦怠还是可能的抑郁状态,都是可以科学处理或治疗的情况。我们有成熟的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行为调适等)、必要的药物治疗、心理康复治疗等。当然,前提是当您在工作中感到让自己痛苦而且难以自我调整时,最好尽快到正规医院心理科就诊,我们的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会和您一起判断状态、探索应对方法。
在远离压力、倦怠和抑郁的路上,你不必独自承担,你也不会独行,专业力量的介入会让你的努力变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