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探月成功,中国高科技领域再创辉煌
嫦娥六号探月成功,中国高科技领域再创辉煌
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此次任务不仅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还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国际领先地位。
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介绍,嫦娥六号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成功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
月球背面无法直接与地球通信,在月球背面采样和着陆必须依靠中继星。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说,这对深空通信技术是一个重要的验证和提升。此外,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还面临地形复杂等挑战,加大了任务实施的难度和风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益明说,考虑到月背的光照、测控条件等多种约束,设计了逆行的轨道飞行方案,做到了整个系统设计最优、最高效。
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1.2千米/秒)高速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在印度洋上空向上跳出大气层,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2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转入开伞姿态。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完成最后减速并保持姿态稳定,随后准确在预定区域平稳着陆。
嫦娥六号探测器于5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经过轨道修正、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此后,探测器经历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的分离,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实施环月降轨及动力下降,于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区域并开展采样工作。6月4日,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于6日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此后按计划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并受控落月。此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经历了13天环月等待,此后在完成2次月地转移入射、1次轨道修正后,返回器于6月25日与轨道器分离并携带月背样品重返地球。
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透露,嫦娥六号样品容器可容纳2公斤左右月球样品。月背采集到的月壤状态和月球正面月壤细腻、松散的状态“似乎不太一样”。取回的月壤重量很快将对外公布。
此次一同“搭车”月背旅行的,还有来自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4台国际科学载荷。5月8日,在嫦娥六号探测器实施近月制动后,巴基斯坦立方星成功分离,拍摄并成功回传了月球影像图;5月10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向巴方交接了立方星数据。其他3个国际载荷,则在嫦娥六号着陆月球后顺利开展工作。其中,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状态正常,法国氡气探测仪在月面工作时间达32小时,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在月面工作3小时50分钟。
在军事技术领域,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福建舰也传来好消息。5月1日上午8时许,福建舰从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解缆启航,赴相关海域开展首次航行试验。福建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这次海试主要检测验证福建舰动力、电力等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通信技术领域,中国5G发展同样令人瞩目。截至2024年10月底,中国5G基站总数达到414.1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9个,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5G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中国5G基站数量占全球66%,用户规模达9.27亿,占比近50%。国内企业在光纤光缆、基站天线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三大电信运营商在5G运营领域占据垄断地位。
在量子计算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105个量子比特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实现了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的最强优越性,超过谷歌的最新进展。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嫦娥六号、福建舰、5G技术和量子计算的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也为国际太空探索和军事技术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这些成就彰显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