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淞沪会战:20岁战士于德元大刀斩13敌
1937淞沪会战:20岁战士于德元大刀斩13敌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一位年仅20岁的河南洛阳籍战士于德元,用一把四公斤重的大刀,连续斩杀13名日军,被誉为“刀神”。他的英勇事迹,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也成为了淞沪会战中的一段传奇。
淞沪会战: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役
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华民国和大日本帝国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这场战役持续了三个月,中国军队在淞沪地区顽强抵抗,最终日军于11月12日攻陷上海。
淞沪会战的背景复杂。1932年1月28日晚,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突然攻击上海闸北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此后,中日关系持续紧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于8月13日进攻上海闸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次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态将会一战。这标志着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由华北地区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重大。上海是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门户,又是中国经济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在南方又集中兵力约28万人,陆海空三军联合猛烈进攻上海、南京地区。中国军队在淞沪地区顽强抵抗,前线官兵表现英勇作战精神,在日本军猛烈炮火下牺牲巨大。
从西北军到淞沪战场:于德元的参军之路
于德元,1917年出生在河南洛阳。1935年,于德元加入了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特务团(即警卫团)。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后,杨虎城将军抽调十七路军精悍力量组成赴淞沪增援团,于德元就在其中。
1800名热血男儿每人配1把4公斤重的大刀、1把枪和6颗手榴弹,向上海进发。抵达上海后,他们被编入88师,死守外滩。那里地势低洼,战壕挖了不到1米深就渗出水来,战士们就站在齐腰深的水中与敌人激战。敌人装备精良,日军坦克就在对面逞凶,空中还有飞机扔炸弹。但战士们高喊着“决不能让日本人把阵地攻下来,宁死也不愿做亡国奴!”
“刀神”的诞生:于德元的英勇事迹
在淞沪会战中,于德元被日军打伤3处,下颌处至今留有弹片。但是他用大刀连挑13名日军,杀得令日军感到胆寒。于德元先后参加过西安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而他最出名的一次战斗就是在淞沪战场上。
1937年8月,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官兵总数有近百万。参加过这场会战的洛阳老兵于德元在回忆说道:“那是一场惨烈的战斗啊!”
机枪扫射,炮弹横飞,战士们浴血奋战。很快,战壕里的水就变成了红色,不断有人在受伤、牺牲。每当有战友在身边牺牲,于德元就会大喊一声:“他NAINAI的。”
有一次,于德元正在掩体旁射击,只觉得额头一热,两眼顿时什么也看不到了,原来是一颗子弹擦着他的额头飞过去了,鲜血糊住了他的眼睛,但他当时根本顾不上包扎,继续接着战斗。随后的几次战斗中,于德元的左腿、脖子先后被弹片打中,但只要还能动,他就一定要坚持打下去。
很快,子弹就打完了,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我们不能再退了,哪怕只剩一人一枪一弹,也要坚持到底,与阵地共存亡!”于德元抽出大刀就走了上去。由于于德元的腿受伤了,行动颇为不便,但是看见鬼子就在眼前,他突然就感觉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眼睛里就只有鬼子。
在西安时,于德元就是大刀班的兵,对日本人的刀法有过研究。拨、挡、刺,他施展着自己的刀法,上来就把一个日本兵的头砍了下来。还没等他喘息过来,另一个日本兵又上来了。大刀翻飞,血肉四溅,于德元不知道战斗是何时结束的,只觉得眼前的日本兵渐渐少了,一停下来,他只觉手脚酸软,回想一下,自己砍翻了13个日本兵。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拼杀,到1937年10月返回陕西时,1800人的队伍就剩下了600余人,于德元也因长期泡在水中,得了很严重的关节炎。但他仍未下火线,随后又到山西打鬼子。
淞沪会战的意义与影响
淞沪会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反侵略斗争之一,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军队英勇抵抗,显示了民族团结和抗日决心;国际上,中国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淞沪会战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救亡运动,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精神。
2006年,于德元老人逝世。于德元老人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展示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勇猛,还展现出来了当时勇猛、不怕牺牲的西北军。西北军的大刀片,是顽强、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绝佳体现,也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