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新疗法来了!这些药物值得关注
肾病新疗法来了!这些药物值得关注
肾病治疗领域迎来重大突破!近期在美国肾脏病学会(ASN)肾脏周上发布的多项研究显示,针对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和遗传性肾炎等肾病,新型药物治疗方案展现出显著疗效。这些新疗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降低了传统治疗的副作用,为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利妥昔单抗:微小病变肾病的新选择
微小病变肾病(MCD)是一种常见的肾病,传统治疗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但复发率较高。近期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可能成为治疗微小病变肾病的一线用药。
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66例患者,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组的中位无复发期显著长于安慰剂组(未达到 vs 29.8周,风险比:0.16,P=0.0008)。第49周时,利妥昔单抗组的无复发率为86.5%,而安慰剂组仅为37.2%(P<0.0001)。
另一项研究中,12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缓解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加用利妥昔单抗。在18.5个月的随访期间,利妥昔单抗治疗组无一例复发,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奥妥珠单抗:膜性肾病治疗的新突破
膜性肾病(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传统治疗药物如利妥昔单抗的完全或部分缓解率仅为60%。奥妥珠单抗是经糖基化改造的Ⅱ型人源化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利妥昔单抗相比,能引起更严重的B淋巴细胞耗竭。
东部战区总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26例高危组膜性肾病患者在接受奥妥珠单抗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尿蛋白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5%和61.5%,免疫学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7%和8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贝利尤单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新希望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的并发症,约50%的SLE患者会发展为狼疮性肾炎,其中10%-30%的患者最终会进展至肾功能衰竭。贝利尤单抗是一种B细胞活化因子(BAFF)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狼疮性肾炎。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了利妥昔单抗序贯贝利尤单抗或泰它西普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研究共纳入49名患者,其中35名接受贝利尤单抗治疗,14名接受泰它西普治疗。随访26±12个月后,总体肾脏客观缓解率为81.6%,贝利尤单抗组为80.0%,泰它西普组为85.7%。完全缓解率方面,贝利尤单抗组为54.3%,泰它西普组为78.6%。两组患者在抗dsDNA抗体阳性率、补体C3水平和尿蛋白肌酐比值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糖皮质激素用量显著降低。
安立生坦:遗传性肾炎治疗的新进展
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肾病,传统治疗主要依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但疗效有限。安立生坦是一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近期研究显示其在降低遗传性肾炎患者的尿蛋白方面效果显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一项研究中,12例遗传性肾炎患者在接受3个月的安立生坦治疗后,尿蛋白出现了明显下降,且不良反应并不明显。
这些新疗法的出现为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目前研究的病例数有限,但初步结果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随着更多临床试验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些新疗法有望成为肾病治疗的主流选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