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氚碳-14无法去除,中国全面暂停进口
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氚碳-14无法去除,中国全面暂停进口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引发全球关注。这一举动不仅关乎日本本国的环境安全,更牵动着全球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未来。本文将从科学、生态和国际视角,深入探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核污染水的成分与处理
福岛核污染水主要来源于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的冷却水。这些冷却水在接触熔化的核燃料后,被严重污染。尽管日本采用了多核素处理系统(ALPS)对核污染水进行处理,但仍有两种放射性物质无法去除:氚和碳-14。
氚是氢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约为12年。虽然氚的放射性较低,但其在水中的高溶解度使其容易被海洋生物吸收。碳-14的半衰期则长达5000多年,是一种更持久的放射性污染源。这两种物质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海洋生物体内累积,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放射性物质的生态影响
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后,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生物累积效应,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深远影响。研究显示,微塑料等污染物能够吸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成为这些污染物的载体。当海洋生物摄入这些污染物时,可能会损害其细胞膜和代谢功能,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放射性物质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首先吸收氚和碳-14,随后这些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更高级的捕食者,如鱼类、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这种累积效应可能导致放射性物质在食物链顶端生物体内的浓度远高于海水中的初始浓度,对海洋生态平衡构成威胁。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应对
面对日本单方面的排海行动,国际社会反应强烈。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利益攸关国之一,坚决反对这一不负责任的做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强调,日本应全面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切实履行自身责任和义务,全面配合建立周边邻国等利益攸关方实质参与、独立、有效的长期国际监测安排。
为防范潜在风险,中国自2023年8月24日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这一措施基于科学考量,旨在全面防范风险,保护民众健康。中国海关加强对来自日本其他地区的食品特别是水产品的审核,并实施100%查验,确保食品安全。
未来展望:建立长期监测机制
鉴于现行国际机制的局限性,目前对排海开展的评估和监测缺乏透明度和可信度。中日双方已达成共识,将设立覆盖排海关键环节的长期国际监测安排,确保中国等所有利益攸关国有效参与其中,实施独立取样监测。这一机制的建立将为获取全面、真实、有效的数据提供保障,有助于科学评估排海风险。
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持续监测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中国将继续秉持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国际社会一道,敦促日本妥善处理这一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