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正确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态度=优等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43: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正确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态度=优等生

我国教育专家黄静洁老师曾经总结过两个学习公式:

  1. 学习时间=学习质+量=学霸
  2. 高效学习=正确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态度=优等生

前一个公式关注的是孩子和家长的时间成本投入,后一个公式关注的是整体效率;前一个追求的是成绩结果,后一个营造的是长期的优质的学习闭环。相信各位家长都想要避开前一个公式的弊端,践行出后一个公式的良好效果。我们好好地谈一谈后一个公式。

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效率的相关原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把他们困在刷题和监督的迷局里面;而在学习了相关的原理之后,我们不仅能够知道如何将孩子从题海里面解放出来,还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将他们往优等生的方向引导发展。

低水平勤奋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天然的误区:只要孩子懂事了,如果他还贪玩,说明他在学习上花的功夫还不够;那些爱学习的孩子,肯定是抓紧时间每时每刻放在学习上的。

这些把“学习和玩”对立起来的家长,主要陷入了两个误区:

  1. 他们爱打“时间牌”,认为只要孩子把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他必定能成为下一个学霸;
  2. 主打“无限刷题牌”,认为学习就是简单地重复劳动,重复地刷题有助提分,只要刷刷刷就行了。

而这两类家长恰恰为孩子们制造了众多的学习问题,导致孩子们过早地陷在“低水平勤奋”的怪圈里。这就好比,孩子在学习游泳,家长还没有教会孩子正确的游泳姿势,却迫使孩子在泳池里提速,这就是低水平勤奋造成的低效能现象!

当一个孩子长期埋头苦干,不讲究方式方法,可能会带来三个层面的负面效果:

  1. 没掌握方法,效率低下;
  2. 越学越差,恶性循环;
  3. 丧失兴趣,厌学怕学。

学习和玩是对立的吗?

当孩子出现学习不好的现象时,我们绝不能只看表象,必须找到导致学习低效的原因,传授孩子高效学习的方法;同时,还要处理好“学习和玩”的关系,一个孩子不能痛快地玩,就无法专心地学。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学习树”理论,“玩”和“学”是一对姐妹,她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玩不但能促进学习,它更是一种早期的学习方式,主要能提高孩子早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习树”理论非常形象地把孩子学习的进程比作一棵慢慢长大的小树:“树根”象征着孩子的兴趣触角,通过各种玩耍、游戏和探索,去认识未知的世界;“树干”象征着孩子的思维能力,标志着孩子开始对从“树根”那里汲取的各种养分进行整合和加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树枝”象征着孩子从思维的“树干”上拓展延伸出来的各种学习技能。

如果把“学习和玩”对立起来,“树根”就无法吸收“玩”的各种养分,最后整棵树都无法枝繁叶茂;孩子需要通过从玩耍和游戏中的感知、操作和体验来开展感性学习,当这样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习就会发生质变,慢慢地孩子从感性学习过渡到理性思考和抽象认识上。

所以,家长的任务不是要禁止孩子的游戏娱乐,而是要营建“玩中学”的家庭生态,为孩子组织大量的丰富、有趣、有益的玩和游戏,为孩子输送重要的学习养分。这里的“玩中学”,既不是放任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也不是放任孩子什么时候想玩就什么时候玩,“玩中学”的关键是教会孩子对玩拥有选择判断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学习拥有掌控力。

(注:第二大点对低年级的孩子意义会比较大。)

遗忘曲线与认知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从1885年开始,通过实验来研究人类的遗忘规律,他的发现即是著名的“遗忘曲线”:每个学习者大约在学习后的48小时内会忘掉70%左右刚读过或听过的内容,而剩下的30%的内容则会以稍慢的速度逐渐而缓慢地被遗忘。

即使孩子把百分之百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也避免不了会边学边忘。所以,要让孩子学得不忘,记得牢固的关键第一步,就是要想办法打破这条 “遗忘曲线”。大部分孩子缺少的其实不是努力,而是高效的学习方法。一旦方法对了,孩子自然会变得努力起来。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不做梳理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细链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高效的学习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和信息组织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知识链”,然后为链条打上一些五颜六色的丝带结,作为我们的记忆烙印,而科学家把这样的烙印称为“记忆结”。于是,等到孩子面对考试时,就会快速地沿着“知识链”找到“记忆结”上的内容。

当孩子掌握了这样一套高效学习法以后,他对学习的掌控度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对学习的态度也会变得越来越正向。

我们祖祖辈辈好几代人都认为反复阅读、填鸭式学习就是加强记忆、获得新知识最快速的方法,实际上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形成短期记忆,而高效的学习必须形成长期记忆。

通过对遗忘曲线和认知规律的研究,我们提供两个打破“低水平勤奋”陷阱的学习方法:

  1. 学习后,快速复盘
    在初次学习新内容之后的48小时内,复盘一次新学的内容,快速阻断“遗忘曲线”的形成。其实,这就是在建构自己的“知识链”和“记忆结”。

  2. 间隔“测试效应”
    在学了新知识后需要等待一小段时间,让“知识链”上的某些遗忘点显现出来,然后通过不间断的小测验来找出到底是哪个“记忆结”上出了问题,当大脑努力回忆这个不牢固的知识点时,薄弱的“记忆结”就会被复盘和巩固。专家们把这个学习方法称作 “测试效应”,还得出了一个量化的数据:学了新知识间隔一段时间后自己做一次小测验,一周后的知识回忆率就能够从28%上升到 39%。

“学习树”模型

我们在这里引入一个“学习树”模型。

  1. “树根”表示“固本”,要想在本源上提升知识的留存率,那关键就是关注根部吸纳内容的高效性,在这里我们介绍美国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

在课堂上,孩子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单向地接收老师传递过来的知识,所以知识留存率偏低。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学习规律,通过“做”和“行动”的学习是主动学习模式,它要比通过“听”、“读”和“观察”的被动学习模式来得更有效。这也从反面印证了一个道理,那些平时看起来上课很乖、不爱发声的孩子,学习效率可能是最低的;而那些志愿做学习课代表,或者乐于帮助他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孩子,“知识留存率”会好很多。

  1. “树干”表示“发散”,树干会长出树枝,向外扩散,触角发达。这启发我们,孩子的高效学习环境一定要四通八达,触类旁通,在多维度的环境下,快速提高知识留存率!

“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在认真听讲和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入多维度的视听和演示环节后,“知识留存率”会提高20%。所以说,家长可以把督促、盯梢的责备模式变成家长参与的拓展模式,开发“玩中学”的学习活动,帮助孩子拓宽视野,加强思考,从一个陪做功课的监督者,转变成一个参与实践的同行者。

黄静洁老师提到过,她教育自己小儿子的一个故事:

前一阵子,她的儿子正在为语文课写读书笔记,他挑选的作品是上海女作家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于是,在那几个星期里,他们家晚饭桌上的谈话主题经常是《长恨歌》。因为孩子不了解1949年前后的上海,因此她每天趁吃饭的时间为他讲解一些历史变迁,周末他们一起去寻找上海的老建筑照片和老年历牌等,听听当时流行的老歌音乐带,这样孩子对于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也开始变得鲜活起来。她的用意就是从单一维度的书本学习拓展出去,带领孩子从“学习金字塔”的顶端往底层推进,通过讨论、实践和输出,来递进式地提升学习效率。

过了几天,小儿子又来问她:“妈妈,语文老师提议我去读另一部更古老的《长恨歌》,你知道唐朝诗人白居易吗?”于是,他们的饭桌上又多了一个新话题。

她知道孩子以前去西安看过兵马俑,她便选择从长安这个古都作为切入点,为他拓展对白居易所处的唐朝的感性认识。没想到几个星期后,小儿子带回了一个好消息,他被学校选拔去参加上海地区的初高中学生征文比赛了,而作文主题恰恰是“海派文化”。最后,孩子获得了征文大奖。

你看,在那几个星期里,她并没有坐在孩子身边时刻催促他读书、写笔记,而是把精力花在拓展他的学习维度上,提升他的阅读兴趣和对历史的感知度,让他觉得学得有乐趣、学得有广度。正因如此有趣,孩子即使付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他一点也不觉得苦,也不叫累。在收获荣誉之外,相信她的孩子在中国历史、语文和写作上收获更大,这样的高“知识留存率”一定比硬背唐诗、抄范文要有效得多,更重要的是她的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

  1. “树枝”表示“输出”,把静态学习变成动态学习,就像树枝慢慢延展,绿叶发芽,沐浴阳光,随风飘动。一棵树的朝气全部体现在树叶上了,我们要让孩子向外输出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尽情展露和外放,这样才能滋养出孩子主动学习的精神气!

在输出这一块,除了传统的记录和整理学习笔记,孩子还可以朗读课文;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找孩子谈论一下近期学习过的内容,参与到讨论和答疑的环节;同时,乐于助人,主动解答同学的疑问,也可以强化孩子的“知识留存率”;让孩子参与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也是良好的输出活动!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