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马花灯冲刺国家级非遗,传承300年文化
洗马花灯冲刺国家级非遗,传承300年文化
“洗马花灯”是湖北省浠水县洗马镇的传统民俗活动,拥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洗马花灯正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彰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洗马花灯的历史渊源
相传,洗马花灯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当地一位名叫何德胜的花灯艺人创立。据《浠水县志》记载,何德胜曾随父辈在江南一带经商,期间接触到各种精美的花灯制作技艺。回到家乡后,他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创新性地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洗马花灯。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洗马花灯逐渐成为当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
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
洗马花灯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融合了绘画、剪纸、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花灯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彩纸,经过扎骨架、裱糊、绘画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花灯的形状多样,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还有创新的动物造型灯等。每盏花灯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展现出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
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何焱明是洗马花灯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何德胜的后裔。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花灯制作技艺,至今已从事花灯制作40余年。何焱明不仅继承了祖辈的精湛技艺,还不断创新改良,使洗马花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近年来,何焱明还积极培养新人,将花灯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让这项传统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在他的努力下,洗马花灯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还多次参加省内外的灯展活动,赢得了广泛赞誉。
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洗马花灯不仅是当地的文化瑰宝,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洗马镇政府积极支持花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每年春节期间,洗马古镇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这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申报国家级非遗的意义
目前,洗马花灯已正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举措不仅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珍贵的民间艺术,更是为了让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瑰宝。同时,国家级非遗的称号也将为洗马镇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助力当地文化事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洗马花灯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一代代匠人的智慧和心血。如今,在传承人的坚守和创新下,这门古老的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洗马花灯必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