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两千万瓷片唤醒千年文化记忆
揭秘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两千万瓷片唤醒千年文化记忆
2022年6月,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正式揭牌。这个承载着千年陶瓷文化记忆的基因库,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也为普通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窗口。
两千万古瓷片里的“基因密码”
景德镇,这座被誉为“瓷都”的城市,拥有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在这片土地上,埋藏着数以千万计的碎瓷片,每一片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考古团队在明清御窑厂、落马桥等遗址内,发掘出土了近2000万件从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古代窑业标本。
这些看似普通的碎瓷片,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基因密码”。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研究人员童玉婷介绍道:“工作人员首先对古瓷片进行考古信息采集和整理绘图,完成基因标本制作;再从中提取考古、造型、纹饰等核心信息,还有相关博物馆收藏、历史文献以及研究成果等延展信息,最终构建起一个信息丰富的数据库。”
“8+X”框架破解千年工艺之谜
为了让这些沉睡的瓷片“开口说话”,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创新性地提出了“8+X”采集框架。“8”指的是古陶瓷基因标本的胎、釉、彩、纹饰等八大核心信息,“X”则是延展信息,如相关联的收藏、考古、历史文献以及研究成果等。
“通过对基因标本数据的研究,有望还原出古陶瓷标本的烧制工艺、原料配方。”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表示,这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为破解千年陶瓷工艺之谜提供了可能。
从文物修复到文创开发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研究成果,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现代生活。2023年,一场别开生面的烛光音乐会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举办。“御窑四时”乐队使用瓷码古筝、瓷拾音贝斯、青釉腰鼓等乐器,演绎了《十面埋伏》等经典曲目。这些乐器中,青釉腰鼓正是基因库对唐代兰田窑遗址出土文物进行复制的成果。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件诞生于景德镇御窑厂的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在消失500多年后重见天日。这件器物原本是御窑厂的“皇家订单”,器成后却因故被打碎深埋地下。如今,它在考古发掘时重见天日,被收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并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合作完成修复。
这件素三彩鸭形香薰不仅展现了古代御窑陶瓷的高超烧制工艺,还成为了文创开发的灵感来源。以其为原型设计的“岁岁鸭”,已成为御窑厂所在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形象代言。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岁岁鸭”及相关陶瓷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已超过160万元。
走向世界的“瓷都故事”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建立,不仅是为了保护和研究,更是为了传承和创新。翁彦俊院长表示:“古陶瓷基因库将向符合条件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开发团队和公众开放,让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转化为研究成果、设计素材和创意IP,把全世界的陶瓷研究者、爱好者串联起来,让更多人用好基因库,向世界讲好陶瓷故事。”
为了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陶瓷研究合作,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作为秘书处,联合海内外近百家机构成立了国际瓷器研究联盟。目前,基因库已收录2400余套、近万件瓷片标本,时间跨度从晚唐至民国时期。未来,基因库还将进一步收录来自各地的瓷片标本,为全球陶瓷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也为普通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窗口。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必将在传承和创新中续写“瓷都”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