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见手青”到“神仙酒”: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多方联动守护“舌尖安全”
从“见手青”到“神仙酒”: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多方联动守护“舌尖安全”
2024年,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见手青”蘑菇中毒事件引发的网络热议,到“神仙酒”虚假宣传的揭露,一系列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不仅考验着公众的神经,也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
食品安全危机:一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6亿人因食用受污染食品而患病,42万人因此死亡。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是食品安全问题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巨大压力。食源性疾病不仅威胁个人健康,还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紧张,影响社会生产力。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同样不容乐观。从土坑酸菜到鼠头鸭脖,从霉变柿饼到果茶中的异物,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事件不仅引发公众恐慌,还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以网红B太在山东菏泽饮用羊肉汤后确诊急性肠胃炎为例,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全网关注,暴露出食品安全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政府、企业和公众:共筑食品安全防线
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在积极行动,共同构建食品安全防线。
政府监管:持续加码,成效显著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持续发力。市场监管总局针对生鲜电商、餐饮外卖、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专门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专项抽检监测。数据显示,新业态新模式总体食品安全状况平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监管部门要求相关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内部质量管控制度。
在特殊食品监管方面,2023年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源头严防、过程严管、产品严检、风险严控等措施,推动特殊食品安全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年特殊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到99.85%,同比上升0.03%,监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企业自律: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控
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其自律和内部管控至关重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与企业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同时,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确保每位员工都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能力。
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推动共治共享
公众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监督力量。近年来,一批打假网红如铁头、辛吉飞等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食品安全监督的空缺。然而,打假博主的个人素质和道德参差不齐,有时会影响结果的公信力。因此,建立科学的公众监督机制,引导公众理性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食品安全防线:四大建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是人的问题。从食品企业第一责任人到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再到餐饮业界厨师、服务员等,各环节都离不开人的质量把控。因此,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人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是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当务之急。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法规标准是食品安全的基石。要继续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四个最严”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同时,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强化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关键。要加大食品安全领域的科研投入,推动食品检测技术、追溯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等的研发和应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智能化水平。
推动社会共治:食品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等多方参与的共治机制,形成食品安全治理的合力。同时,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食品安全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只有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打赢这场食品安全保卫战,守护好我们的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