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团队实现糖尿病功能性治愈,患者33个月脱离胰岛素
中国研究团队实现糖尿病功能性治愈,患者33个月脱离胰岛素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海军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的研究团队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成功利用患者自体血液细胞,通过重编程和体外培养生成胰岛组织,并将其移植回患者体内,实现功能性治愈。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Discovery》上,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技术创新:自体再生胰岛移植
该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使用患者自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并进一步培养为内胚层干细胞(EnSC)。这种内胚层干细胞具有向胰腺等内胚层组织定向分化的特性,是体外培养胰岛组织的理想“种子细胞”。
研究团队建立了GMP条件下的体外定向分化体系,以患者自体EnSCs为种子,经过两个关键中间步骤,制备了在形态、内分泌细胞组成及比例、纯度、基因表达、体内外功能等方面与成体胰岛相近的再生胰岛组织E-islets。这种技术不仅能够避免免疫排斥反应,还能够实现个性化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的不良反应。
临床效果:33个月脱离胰岛素
首例接受治疗的患者是一位60岁的男性,患有25年2型糖尿病病史,并发展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2017年,该患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但术后血糖控制仍然不佳,每天需要注射超过20单位胰岛素并服用多种降糖药物。
2021年7月19日,该患者在上海长征医院接受了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疗。术后第11周起,患者完全脱离外源胰岛素,其他降糖药(拜糖平、二甲双胍)术后逐步减量,并在第48周和56周实现脱离。目前,该患者已彻底脱离胰岛素长达33个月。
临床数据显示,患者血糖控制显著改善,24小时血糖实时监控设备显示TITR(time-in-tight-range, 3.9~7.8 mM)从术前的57%上升到99%以上;严重高血糖和严重低血糖在术后两周内完全消失;餐前餐后的血糖变异度从术前的5.50 mM 下降到32周的1.60 mM。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术前6.6% 下降至第113周的4.6%。空腹C肽水平较术前增加了2倍,餐后胰岛素及C肽分泌较术前均显著增加,提示胰岛功能恢复。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
海军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殷浩教授表示,该团队历经十余年的研究,成功开发了这一创新疗法。未来,研究团队将聚焦干细胞来源再生胰岛组织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开发无需免疫抑制的“通用型”再生胰岛组织,从而为广大长期依赖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愈疗法。
这一技术的成功,是再生医学治疗糖尿病领域的重大突破,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完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有望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数以亿计的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