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理性消费指南:避开价格陷阱,实现真正优惠
双十一理性消费指南:避开价格陷阱,实现真正优惠
“698”这个数字,谐音“吉发”,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繁荣发展。在双十一这个全民购物狂欢节,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吉发”?是盲目跟风、冲动消费,还是理性规划、追求长期价值?让我们一起揭秘双十一的消费陷阱,探讨如何实现真正的“吉发”。
双十一消费陷阱揭秘
号称史上最长的“双十一”购物节进入尾声。即便多个电商平台强调“规则简化”“优化消费体验”,但从部分网民分享的实际购物情况看,先涨后降、虚假破价等调价套路依旧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近年来,由于“双十一”大促“降温”,一些商家降价动力不足,就搞起“价格作假”甚至“品质作假”等手段。有些带货主播则用新奇、趣味的“价格套路”掩盖其各种限制条件和风险,使消费者自以为“捡到了大便宜”实际却多花了冤枉钱。而在事后维权方面,由于难以固定证据,且亏损金额不大,不少消费者选择自认倒霉。网民呼吁,应少点套路,多些真诚,让“双十一”回归其促进消费、让利于民的初衷。
花式调价令消费者“破防”
今年“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全场直降、大额消费券、跨店满减等价格“直减”模式,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然而,有消费者却感慨,商家卖货花样繁多,一不小心就“上套”。
套路一:先涨后降。天津市民王女士每隔1个多月就会在某电商平台为她两岁的孩子购买奶粉,日常价格在6桶1136元左右浮动。“双十一”期间,王女士再次打开同款产品的链接,标注到手价升至6桶1200元,并注明“已省160多元”。“‘双十一’的大促价格反而贵了几十元,还不如平时随需随买。”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商家“先涨后降”的价格套路一直广受诟病,很多消费者感觉被“割韭菜”。有网民近日投诉:“我近期打算买一台洗烘一体机,‘双十一’活动未开始时,补贴后的价格为3400元,隔天‘双十一’活动开始后,价格变成了3591元,过段时间看,价格又变成了3818元。”“某药品平时3盒两单150元左右,‘双十一’期间同样的组合贵了一倍。”
套路二:优惠繁多,不如直接购买。今年“双十一”,电商平台启动预售机制。有消费者发现,历经付预售款、付尾款、凑单等一系列时隔多天的操作下来,竟不如直接购买划算。有网民称自己在“双十一”预售活动中购买了一双600多元的运动鞋,但直接购买才500多元。“预售活动简直形同虚设,如果不注意甄别,消耗了大把精力,还会被坑走几十元。”
此外,平台券、红包雨、定金红包、商家券、直播间优惠……“战线”长达两个月的优惠规则让人眼花缭乱。有的消费者为了抢到定金红包,耗费大量时间蹲守直播间,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圈”在看似优惠的“牢笼”里。“浪费了大把时间,也没抢到几元钱优惠。”一位来自山西太原的消费者说。
套路三:虚假破价,“最低机制”并不低。近日,某主播推销一款3999元的学练机,声称其销售价格是前所未有的破价优惠。事实上,该款学练机在一些电商平台的实际售价一直为3999元甚至更低。一位从事电商行业15年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有的“全网最低价”就是噱头。“有商家的货品专门为直播间破价生产,全网只此一个品类,当然是‘最低价’,但同款规格的产品‘换张皮’后,以全新包装亮相在其他网红主播或者平台售卖,价格甚至有可能更低。”
“价格套路”为何层出不穷?
随着近年来“双十一”购物节的热度不断降温,电商平台和商家寻求交易额增长、吸引更多消费增量的路径愈发艰难,价格套路也因此层出不穷。
一些商家降价动力不足,却又想示好消费者。流量争夺战下,多数商家都会趁“双十一”大促期间选择投流,精准推广自家商品,进而有转化为销售实绩的可能。“现在小企业要想获得关注、提升销量,基本都得投流。”一位售卖小手工艺品的店家透露。他的店铺每年的推广费用在100万元,不想亏本就只能提高售价,“羊毛还得出在羊身上”。
某小型地毯商说,他与带货主播达成合作,结果卖完产品后,反而赔了10万多元,“佣金抽取额度太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网红带货主播对不同产品收取的佣金抽成不同,有的能达到50%以上,商家得不到多少利润。
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认为,商家自身降价动力严重不足,但为配合平台或迎合平台促销协议要求,就搞起“价格作假”甚至“品质作假”等把戏,实现既配合平台、又凑购物节风口、还示好消费者的“小算盘”。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梁峰认为,在直播带货平台上,商家把不同的商品组合给到不同主播,以避免消费者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最低价”比价,规避有可能出现的价格违法行为。
目前,低价已经成为主播保持流量、招揽消费者的重要手段。有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开播首日,某头部主播的全天商品交易总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以上。因此为了引客、留客,各类“博眼球”的戏码在直播间不断上演。“大家都在争做兴趣电商,让消费者为兴趣买单。用夸张表情、模版话术、剧情桥段立起人设,再加上产品的价格优势,才能让更多消费者产生新鲜感。”电商直播业内人士豆子(化名)透露,只有观众的进入率越高、停留时间越长、商品点击率越多,平台才会倾斜更多流量。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蕾认为,“价格套路”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掩盖了其伴随的各种限制条件和风险,使消费者在猎奇心态的驱动下误以为只要能够捕捉到某种规律,就能以更低的价格“捡到便宜”。面临海量的商品信息和复杂的促销规则,由于信息不对称与盲目跟风心态,一些消费者难以判断商品的真实价格和优惠程度,难以做出明智的购物决策。
售后维权也是一大难题。很多消费纠纷难以固定证据,不少消费者只能自认哑巴亏。前不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但实际执法过程中,因直播电商的交易行为具有分散性、即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在消费者取证、相关部门执法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较大困难。
理性消费策略指南
面对双十一的重重消费陷阱,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吉发”?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理性消费策略:
货比三家,谨慎下单:不要被商家的促销口号和主播的花式营销所迷惑,多比较不同平台、不同商家的价格和优惠,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品。
关注商品品质,而非价格:理性消费不仅仅是追求低价,更重要的是选择优质商品。在购买前,仔细查看商品的评价和详情,了解其质量和性能,避免购买到劣质商品。
合理规划预算,避免冲动消费:在购物前,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预算,并严格遵守。不要因为所谓的“优惠”而超出预算,导致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警惕虚假折扣,理性对待促销:对于商家的折扣和优惠,要保持理性思考。可以通过历史价格查询工具,了解商品的真实价格走势,避免被虚假折扣所欺骗。
注重售后服务,保护自身权益:在购买商品时,要关注商家的售后服务政策,选择有良好售后保障的商家。一旦遇到消费纠纷,要积极维权,保留好相关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市场规范建议
为了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同时,明确直播带货中带货主体和商品来源的责任归属,保护消费者权益。
加强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秩序:行政监管机关应加强对虚假或误导性价格套路的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电商平台也应加强自律,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商家进行有效约束。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建立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违规行为,建立便捷的投诉举报渠道。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提高其维权意识和能力。
优化促销规则,提升消费体验:电商平台应简化促销规则,避免设置过于复杂的条件,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同时,透明化价格信息,确保价格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虚假折扣和价格欺诈行为。
企业要秉持诚信经营原则:长期吸引消费者的产品,终究要归根于本身的品质。“坚持创新、持续做高品质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
走过16年的“双十一”,不仅是消费的狂欢,更是品质与服务升级的见证。要通过加强监管、提升质量,让每一次线上消费都能成为一次满意的购物体验,如此才能持续激发消费者的热情,共享电商节日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