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诊病有讲究:中医脉诊步骤与方法详解
把脉诊病有讲究:中医脉诊步骤与方法详解
中医把脉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医生手指对患者手腕部桡动脉的搏动进行感知,以分析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及所在部位,从而作出诊断。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医是如何进行把脉的,包括其步骤与方法。
准备阶段
环境与心态
首先,进行脉诊需选择一个安静、温暖且光线适中的环境,以减少外界因素对脉象判断的干扰。医生自身也需保持心平气和,情绪稳定,通过调息凝神,使自己进入一种专注而宁静的状态,以便更准确地感知脉象的微妙变化。
患者准备
患者需先休息片刻,使心情平静,呼吸均匀,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后立即就诊。同时,患者应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腕伸直,掌心向上,置于与心脏大致平齐的位置,以便医生更好地触及脉象。
定位与布指
定位
中医脉诊主要选取手腕部的桡动脉作为诊断对象,具体分为寸、关、尺三部。寸部对应心肺,关部对应脾胃,尺部对应肾及命门。医生需准确找到这三部的位置,通常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布指
医生以中指定关部,食指按寸部,无名指按尺部,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齐,以指腹接触患者皮肤,轻轻下按,以感知脉象。布指时需注意力度适中,既不过轻以致无法触及脉象,也不过重使患者感到不适。
感知脉象
脉象的感知是脉诊的核心,医生需通过手指的触觉,细致分辨脉象的各个方面,包括脉位深浅、脉率快慢、脉力强弱、脉形大小、脉势流利度及节律是否整齐等。
常见脉象及其意义
- 浮脉:轻取即得,多见于表证,表示病邪在表,正气抗邪于外。
- 沉脉:重按始得,多见于里证,表示病邪在里,正气不足。
-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多见于寒证,表示阳气不足。
-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脉搏超过90次),多见于热证,表示邪热亢盛。
- 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多见于虚证,表示气血不足。
- 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按之不减,多见于实证,表示邪气盛实。
此外,还有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涩脉(主血瘀、气滞、精伤、血少)、弦脉(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等)等多种脉象,每种脉象都蕴含着丰富的临床信息。
综合分析
脉诊并非孤立地看待脉象,而是需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医生需运用中医理论,对脉象进行辨证施治,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及病势的进退,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脉诊虽为中医诊断之要,但不可偏废四诊中的其他三诊,应四诊合参,全面分析。脉象可随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如年龄、性别、体质、情绪、季节、气候等,医生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脉诊时,医生应尊重患者,态度和蔼,手法轻柔,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或不适。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门深奥而精妙的学问,它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严谨的分析态度。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脉象,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