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首辅王锡爵:书法墨迹与家族传承
万历首辅王锡爵:书法墨迹与家族传承
王锡爵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不仅政绩卓著,而且家风严谨,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后代。他本人的书法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锡爵画像
王锡爵(1534-1611),字元驭,号荆石,谥文肃,明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苏州太仓市)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会元、榜眼,授编修。此后,先后担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万历十二年(1584年),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为次辅。万历二十年(1592年),入阁为首辅,又拜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致仕还乡。
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嘉靖四十一年中榜眼,入仕30余年,政声卓著。他的后代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大批进士、诗人及书画家。因其子亦是榜眼,人称“父子榜眼”;其曾孙官至大学士,故又享有“祖孙宰相”“两世鼎甲”的美誉。
志存高远,廉洁自律
王锡爵自小注重读书向上,有理想、有抱负,再加上父母对他的培养教育及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养成了不贪小利、志向高远的优良品格。据记载,少年时代的王锡爵便有大志向,曾手书“会元”两个大字,粘贴在家中的正梁之上。所谓“会元”,是指礼部举办的从举人中录取进士的会试头名,是一般读书人不敢奢望的殊荣。当时王锡爵年方十二岁,还尚未考取秀才,却有志蟾宫折桂,其志向、气魄之远大令人称叹。
王家家风俭朴,王锡爵在十三岁那年,要到州学去上学,但是他没有合适的鞋子,他的母亲吴氏给他做了一双土布的袜子,穿上他父亲的旧靴子去上学。作为富甲一方的王氏家族,做一双鞋子应该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的父母不是这样做,实际上作为父母也算是用心良苦。
还有这样一件小事,体现了他自小就有的廉洁品性。
有一次,王锡爵家族的族兄弟为了争夺家产互相争吵。其中一人,为了让王锡爵的父亲王梦祥偏袒于他,便拿了一锭白银,塞到王锡爵的衣袖里面,请他转交其父。对此,王锡爵说:“怎么可以拿这个来玷污我呢”,断然拒绝。后人因此评价:“其狷介、廉洁之性,自孩童时已如此。”
后来,王锡爵在京城里做了大官,吴夫人仍一直叮嘱他“慎毋外索”,教育他不做贪官,不要索取不义之财,做人做事一定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王锡爵出仕三十余年间,始终坚持以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自忖“不欺天,不害人,不贪财,不怙宠”、“平生不私一介,不害一人”。秉此原则,他为官积极有为,一心为民。这尤其体现在他领导的万历二十一年中原特大水灾的赈灾工作中。当时河南、鲁南、安徽等地连降大雨,洪水泛滥,造成当地粮食绝收,庐舍荡然,大批灾民因饥病死亡。王锡爵为此忧心如焚,他连上数疏,请求朝廷减赋,并筹措了数额巨大的赈灾钱粮派发灾区。此外,他还带头率百官捐献数月官俸赈灾。在他的强烈呼吁和有效领导下,数以百万计灾民得以挽救。
家族传承,人才辈出
王锡爵后代人才辈出。其子王衡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参加会试,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榜眼),人称“父子榜眼”。王锡爵的孙子王时敏则是一代大画家,开创“娄东画派”。王锡爵的曾孙王掞在清代官至大学士,因此王家还有“祖孙宰相”“两世鼎甲”的美誉。
王衡,字辰玉,号缑山,在良好家风熏陶下,自幼就有扎实的国学根底,去应试,高中是十拿九稳的,但因为王锡爵出任过主考官,为了避免落下“裙带风”的口实,王衡宁可不考,不为官,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王锡爵致仕后才再参加科举,并一举夺得榜眼,授任翰林院编修。
王衡在文化、艺术领域也颇有成就。他是明代杂剧名家,编写有《郁轮袍》、《真傀儡》、《没奈何》等杂剧名篇。他交游甚广,与当时名士如汤显祖、陈继儒、屠隆等时有往来,常有诗文唱和、艺术交流。王衡还善书法,风格学颜真卿与苏轼,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盘旋唐、晋间,功力兼至,或以为学苏子瞻,子瞻实不能尽辰玉也。”明代学者娄坚在《学古绪言》中则评价他的书法“天授即优,功力日深。”
王锡爵的孙子、王衡的儿子王时敏也十分了得,是一代绘画名家。他的山水画水平很高,令人生叹。传世作品有《仿山樵山水图》、《层峦叠嶂图》、《雅宜山斋图》等,并著有《西田集》、《疑年录汇编》、《西庐诗草》等。王时敏兼工隶书,榜书亦负盛名。
苏州太仓,古称娄东。包括王时敏在内的一些艺术家因为都在娄东或娄东附近,又形成了“娄东画派”。这个画派在当时声势浩大,对整个清代画坛影响深远,为后人敬仰。值得一提的是,“娄东画派”的核心人物都姓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这四个人又被合称为“四王”。而“四王”中有两个人都是王锡爵后人:王时敏是王锡爵之孙,王原祁则是王时敏之孙。
“四王”人物雕像
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跟家风家教有莫大关系。王锡爵孙王时敏尝忆祖父教诲,云:“自幼侍祖父之侧,每闻绪言,士大夫居乡,以早完国课、勤行善事为第一义。余戢之于心,藉寐弗忘”。后来,王时敏作《家训》一篇,将祖父王锡爵的家风家训教诲传承深化,编写成册,以垂后世。该册《家训》分为“孝友敦睦”“省察功过”“和睦乡闾”“克己退让”“早完国课”五款,教导家族子弟务存宽厚、勿萌邪曲、培养元气、和睦乡间。
南园(王锡爵晚年归隐处)
家之兴替,在礼义,不在富贵。所谓礼义者,其类多端,而孝友敦睦为首务。循行之,则虽贫贱为兴;反是,则虽荣盛为替。
【译文】
一个家族的兴衰,主要在于重视和践行礼仪,而不在于富裕和高贵。所谓礼义,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孝顺亲友、和睦乡邻是第一位的。只要遵照践行,即使一时贫贱,也终将兴盛;反之,即使一时荣盛,也终将衰败。
每日惟以善、恶两端,事事检点,刻刻循省。自然邪念少,而正念多。
【译文】
每天都要从善、恶两个方面,来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进行自我反思、审查。时间长了,习惯就成了自然,头脑中的邪恶念头就会越来越少,正直善良的念头就会增多。
凡生同土壤,周旋累世者,非系戚党,即属交游。或其子孙衰替,久断往还,或市井谋生,衣冠路隔,而其始未尝不情联故旧,谊洽比邻。
【译文】
凡是与我们共同出生在这一块土地,且世代交往的人,不是亲友就是同乡。可能他们的后代有的事业衰败,有的与我们中断往来,有的在街市谋生,有的不再读书仕宦。但是,我们还是要用当初的情谊,像老朋友、好邻居一样来对待他们。
吾家素守先世家法,严戢僮奴,凡家人与外人争殴者,但有只字相闻,不问曲直,立行笞责,故人知戒惧,生事者少。此行之数十年如一日,里中所共悉也。
【译文】
我家一向遵守先代家法,严格约束家人和奴仆,只要是家人与外人之间产生争吵斗殴的,一律不问是非对错,先行训斥家人,因此家人知道戒惧,很少在外面惹是生非。这一规矩实行了几十年,始终如一,不曾改变,乡人也都知道。
王氏宗祠
陵谷虽变迁,不改旧门第。
良由世泽长,忠孝传家绪。
文肃昔当国,名在日月际。
盛德被桑梓,迄今颂仁惠。
这是王锡爵曾孙、清初画家王撰所作的一首诗。一句“良由世泽长,忠孝传家绪”把先辈留下的良好家风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明王锡爵词翰册 台北故宫藏
王锡爵从政三十余载,功业卓著,尤其是领导万历二十一年的中原特大水灾的赈灾工作,连上数疏、减免赋税、率官捐俸,在他的强烈呼吁和积极有效领导下,数以百万计灾民被挽救,深受百姓爱戴。
▲明王锡爵词翰册 台北故宫藏
王锡爵后代人才辈出。王锡爵之子王衡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参加会试,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榜眼),人称“父子榜眼”;王锡爵的孙子王时敏是一代大画家,开创娄东画派,是享誉海内外的“四王画”(“四王”是清初画坛的一个绘画流派,包括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领衔人物;王锡爵的曾孙王掞在清代官至大学士,因此王家有“祖孙宰相”、“两世鼎甲”的美誉。
▲王锡爵手书信札 上海博物馆藏
王锡爵笔法秀颖,依稀有翡翠兰苕状,著名的书法家董其昌称他"深于书。书尤深于唐碑。晚年犹悬碑刻满四壁,特不欲以书名耳。小楷清整秀劲,大可径寸者尤骨重脉和。"
▲王锡爵手书信札 上海博物馆藏
万历17年(1589),35岁的董其昌考取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董其昌入职翰林院引起了身为大学士的王锡爵的注意。王锡爵认为董其昌考卷上的字深得欧阳询、柳公权的精髓。
▲王锡爵手书信札 上海博物馆藏
之后王锡爵与董其昌因有共同的书画爱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比一般的友谊更进一步。王的书风对董其昌书风的形成一定有影响。
▲王氏宗祠
王锡爵故居位于苏州太仓市城厢镇新华东路60号,始建于明代万历年,现存门楼一座与王氏宗祠三进,门楼面阔五间,门厅左右为上下二层。因王锡爵之孙王时敏、王时敏之孙王原祁都是名闻海内外的娄东画派“四王”中的代表人物,此建筑也是娄东画派创始人的出生地。
故居还内设有太仓历代碑廊,保存有元代赵孟頫书法石刻、王锡爵遗作等,陈列着“四王”雕像,系统地展示了“大明首辅”王锡爵的为官经历和家风传统。
▲王衡行书《虎丘诗卷》,故宫博物院藏
王锡爵十分重视教育,曾请来名士陈继儒,作为儿子王衡的师友,一起读书治学,这对于王衡的才学、见识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他还邀请董其昌辅导孙子王时敏学画,最终使王时敏成为一代画坛领袖,并开创了“娄东画派”。王时敏师从董其昌,他的山水画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笔墨功夫。“娄东画派”重视笔墨的趣味和美感,在作品中表现出平淡天真、超逸萧散的文人画审美特征。
▲王时敏隶书浑厚朴茂,得汉隶“神采”
王锡爵对王衡、王时敏的悉心培养,奠定了王氏家族“诗文书画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传基因。
资料源于网络,文字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