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罕台变身旅游“地标”,带火包头经济
大罕台变身旅游“地标”,带火包头经济
包头市九原区的大罕台旅游景区,如今已成为一处热门旅游景点,每年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然而,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旅游胜地,曾经只是一片荒芜的工业废地?大罕台旅游景区的成功转型,不仅为包头市增添了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更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工业废地到旅游胜地
大罕台旅游景区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这里曾是一片因工业活动而荒废的土地。2023年8月,随着哈滨线旅游大通道的全线通车,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迎来了新生。全长18.09公里的哈滨线,像一条金丝带将大罕台旅游景区、红柏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阿嘎如泰马文化产业园等多个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为大罕台的旅游发展插上了翅膀。
生态治理:奠定发展基石
生态治理是大罕台旅游景区转型的第一步。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环境整治,将这片工业废地逐步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生态景区。如今,景区内绿树成荫,鲜花遍地,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的“美颜”模式,不仅为农牧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让这里成为吸引游客的“强磁场”。
旅游开发:打造特色景区
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大罕台旅游景区开始了系统的旅游开发。景区内建设了玻璃水滑道、太空舱等现代游乐设施,还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餐厅,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游玩体验。同时,景区还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了民族工艺品制作、民俗体验等特色项目,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内蒙古的民族文化。
经济带动:助力乡村振兴
大罕台旅游景区的开发,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显著的提振。据统计,2023年8月哈滨线旅游大通道通车后,景区举办了首届那达慕大会,当天营业收入就达到了100多万元,其中手工艺坊的收入更是接近60万元。景区的火爆也带动了周边的农家乐、牧家乐等配套设施的发展,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
文化融合:促进民族团结
在大罕台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融合始终贯穿其中。景区内的民族特色餐厅和手工艺品店,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也成为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窗口。同时,景区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未来展望:持续发展
大罕台旅游景区的成功转型,为包头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景区计划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同时,景区还将继续深化文化融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大罕台旅游景区的成功转型,是包头市推进工业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包头市充分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不仅有效保护和利用了工业遗产,也为城市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从北方兵器城到包钢工业旅游区,再到如今的大罕台旅游景区,包头市的工业旅游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大罕台旅游景区的成功转型,不仅为包头市增添了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更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片曾经的工业废地,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