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买不起新款平板,折射大学生消费观之困
高考后买不起新款平板,折射大学生消费观之困
近日,“高考后才知道妈妈连1W都拿不出”事件再次引发热议。小明因买不起心仪的新款平板电脑而受挫,这一事件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然而,大学生超前消费、从众消费、奢侈消费等不合理消费行为时有发生,暴露出他们在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大学生消费现状
根据某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月均消费支出为1620.5元,其中男生为1728.3元,女生为1523.7元。从消费结构来看,饮食占比最高,达到36.8%,其次是服装(15.2%)和住宿(13%)。值得注意的是,超前消费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调查发现,32.6%的大学生经常透支下月生活费,8.2%的人经常使用信用卡透支,5.7%的人经常向外借款度日。
高考后的消费热潮
高考填报志愿结束后,不少高考生开启了升学前的假期生活。价值上万元的电子设备、费用数千元的医美、毕业旅行、同学聚餐、考驾校……这些准大一学生罗列出来的动辄万元的“准大一账单”,成为他们走向人生新阶段的“规定清单”,引起了家长和网友的热烈讨论。
“准大一账单”现象其实由来已久,由多年前的文具、衣服、自行车,升级为电脑、手机、旅行等。特别是近两年,部分学生把这些购物清单由“标配”升级成“顶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网红经济的影响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互联网环境下,网红经济现象对大学生消费观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红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网红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推荐产品,虽然可以节省购买时间、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但也导致了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等不健康消费行为。
问题剖析
当前,大学生消费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超前消费:32.6%的大学生经常透支下月生活费,8.2%的人经常使用信用卡透支,5.7%的人经常向外借款度日。
攀比消费:在网红经济的影响下,约有20%的学生会购买自己并不需要但被网红“种草”的产品。
过度消费:大学生经济实力有限,但容易被网红的“种草方式”吸引,产生不必要的消费。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家庭经济条件的因素,也有消费观念和财商教育缺失的影响。
对策建议
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提供可承受范围内的支持,而不是无原则地满足要求。同时,家长要注重财商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学校教育:高校应将财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金融知识选修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和理财观。同时,学校应开展感恩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金钱的来之不易。
社会引导:社会应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氛围,减少攀比和炫耀性消费。媒体应传播理性消费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
大学生消费观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生,更应主动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避免陷入消费陷阱。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能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