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磨牙症:成因、症状与治疗全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磨牙症:成因、症状与治疗全解析

磨牙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问题,不仅会影响口腔健康,还可能引发头痛、睡眠呼吸暂停等多种并发症。据研究,睡眠磨牙的患病率为6%-8%,而清醒磨牙的患病率更是高达30%。本文将详细介绍磨牙症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什么是磨牙症?

磨牙(Bruxism)是一种常见的但往往被忽略的睡眠问题,对口腔和整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磨牙被定义为一种异常重复性的下颌肌肉活动,包括咬紧或牙齿摩擦。研究已经显示与牙齿疼痛、牙齿损伤、头痛、睡眠呼吸暂停、失眠以及精神疾病存在关联性,并且影响日常功能,尤其是颞颌关节疾病和肌肉疼痛为睡眠磨牙的关键并发症。了解磨牙的原因、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管理磨牙至关重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口腔健康建议和指导,可以缓解磨牙带来的不适,保护牙齿健康,并改善睡眠质量和整体生活质量。

流行病学数据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磨牙疾病可分为睡眠磨牙和清醒磨牙,睡眠磨牙的患病率估计为6%至8%,而清醒磨牙的患病率则高达30%,尽管两者被视为不同的疾病,但有研究表明同时出现的比例高达20%,这暗示可能有共同的病因。睡眠磨牙的女性所占比例高,而男性占比例较少,这可能与女性因为疼痛就医意愿性较高有关。

风险因素

磨牙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 心理因素:生气、沮丧和压力,以及不断增加的焦虑或压力。
  • 好发年龄:磨牙症在幼儿中较为常见,但一般会在成年后消失。
  • 人格特质:争强好斗或好动的人格类型。
  • 特定药物:兴奋剂和精神活性药物的副作用,例如某些抗抑郁药。
  • 行为习惯:抽烟、酒精、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家族遗传

研究发现睡眠磨牙潜在的遗传易感性,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家族性倾向,21-50%睡眠磨牙患者的直系家庭成员在幼儿时期也有磨牙症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对此有影响。遗传性标记的病因和症状尚未研究明确,日前一项来自芬兰的研究,总共收集377,277名个案的遗传信息,研究中包括12,297名可能有睡眠磨牙患者,和364,980名对照组,经过全基因组扫描检测和统计分析发现睡眠磨牙与基因肌球蛋白IIIB (MYO3B) 有显著关联。肌球蛋白在肌肉中扮演重要角色,肌球蛋白IIIB 与肌球蛋白类似,是一种ATP酶被肌动蛋白活化,可能参与睡眠磨牙事件中的肌肉收缩,因此这研究将MYO3B确定为潜在风险基因。

并发症

磨牙在医学上常被视为一种行为而非单纯的疾病,并且与临床症状以及生理特征密切相关,磨牙症可能与某些心理健康或生理问题有关,例如帕金森氏病、老人痴呆症、胃食道逆流疾病、癫痫、夜惊、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都是危险因子或并发症,特别是睡眠呼吸暂停可能大幅增加睡眠磨牙的发生率。睡眠磨牙被视为一种保护性反射,在睡眠呼吸暂停事件期间,口腔肌肉试图重新打开变窄的气道而导致磨牙,此机制有助于在呼吸暂停事件期间保持气道开放,以及在胃食道逆流疾病中保护气道免防止胃酸进入。

诊断方法

目前在临床上诊断睡眠磨牙的黄金标准是多项生理睡眠检查(Polysomnography,PSG),通过睡眠检查监测咀嚼肌重复性收缩的节律性动作(图一),其中包括磨牙的视频和音频评估,进而确诊睡眠磨牙并评估其严重程度。依据美国睡眠医学会判读磨牙技术规范,睡眠检查期间须出现规律或经常磨牙声音,且至少出现异常牙齿磨损或短暂晨间疼痛、劳累、醒来牙关紧闭等症狀。

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诊断:

  • 口腔检查:观察牙齒表面的磨損情況,進而判斷是否存在睡眠磨牙的可能性。
  • X光攝影:檢查牙齒結構和顳顎關節的情況,進一步確定睡眠磨牙對牙齒和口腔的影響。

图一、多导睡眠图显示睡眠期间节律性咀嚼肌活动

治疗与预防

磨牙症的治疗和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护具保护:治疗睡眠磨牙的保护性措施主要为配戴咬合板和牙齿护垫,保护牙齿表面减轻牙齿之间的摩擦。
  • 行为治疗:包括认知疗法和压力管理,放松练习和改变不良口腔习惯等,有助于减少磨牙发生的次数和程度。
  • 牙科介入:在一些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牙齿修复或颞颌关节治疗,
  • 药物干预:经由医师开立药物治疗,例如肌肉松弛剂或抗焦虑药物。
  • 预防方式:良好的生活作息、适度的运动、远离烟草和适度控制酒精摄入,定期到牙医进行口腔检查也是维护口腔健康。

参考文献

  1. Strausz, T., Strausz, S., FinnGen, Palotie, T., Ahlberg, J., & Ollila, H. M. (2023). Genetic analysis of probable sleep bruxism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clinical and behavioral traits. Sleep, 46(10), zsad107.
  2. Manfredini, D., Winocur, E., Guarda-Nardini, L., Paesani, D., & Lobbezoo, F. (2013). Epidemiology of bruxism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Orofac Pain, 27(2), 99-110.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第一健康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