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注销手机号前,小心“二次放号”陷阱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26: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注销手机号前,小心“二次放号”陷阱

近日,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民警“徐督督”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则科普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提到:“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随手注销的手机号很可能造成财产损失。”这一说法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引发公众广泛关注。那么,注销手机号真的会有这么大的风险吗?让我们一起来揭开“二次放号”的神秘面纱。

01

什么是“二次放号”?

“二次放号”是指老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空置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根据《电信条例》和《电信服务规范》的规定,用户在欠费30日内未交费的,电信服务商可暂停相关服务;在停机后60日内仍未交费的,可终止服务;号码注销后至重新启用的时间至少为90日,称为“冻结时限”。

02

“二次放号”的风险有多大?

“二次放号”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由于手机号码与众多互联网账号、银行卡等重要信息绑定,一旦被新用户获得,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1. 隐私泄露:新用户可能接收到原用户的敏感信息,如银行催款短信、各类验证码等。

  2. 账号安全:新用户可能利用旧手机号登录原用户的各类账号,如微信、支付宝等,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财产损失。

  3. 骚扰不断:新用户可能会频繁接到与原用户相关的各类电话和短信,严重影响生活。

03

如何防范“二次放号”的风险?

幸运的是,工信部推出的“一证通查”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查询和解绑功能。最新升级的“一证通查”服务已接入25款热门APP,包括今日头条、携程旅行、拼多多、饿了么、爱奇艺、小红书、大众点评、贝壳找房、链家等,用户可通过工信部政务微信号“工信微报”等渠道查询名下手机号码关联的互联网账号数量,并提供了解绑服务。

04

安全注销手机号的具体步骤

如果你打算注销手机号,以下步骤必不可少:

  1. 备份通讯录并通知亲友:将通讯录导出到储存设备,然后导入到新手机。同时,及时通知亲朋好友你的新手机号码。

  2. 及时注销旧手机号:可以通过线上或电话方式注销,也可以携带身份证件、手机卡前往当地营业厅办理注销业务。

  3. 解绑各类账号:包括微信、淘宝、支付宝等常用平台,以及超市、日化店等积分卡会员信息。对于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需要通过网银盾客户解绑或到线下网点进行解绑。

  4. 销毁旧SIM卡:剪碎或销毁旧卡,防止诈骗找上门。

05

重新激活手机号的注意事项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手机号成了空号,第一步就是确认这个号码的状态。你可以尝试拨打这个号码,看看是否真的无法接通。也可以借助其他手机拨打,确认是空号后,再进行下一步。

恢复空号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首先,你可以联系你的运营商。无论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还是中国电信,给他们打个客服热线,说明情况,询问你的号码是否真的被回收了。一般来说,运营商会在系统中查到你的号码状态。如果号码还在他们的数据库中,恢复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在联系运营商的时候,记得准备好一些必要的信息,比如你的身份证号码、之前的手机号、注册时的相关信息等。运营商会根据这些信息来确认你的身份。如果你的号码还在,他们可能会要求你提供一些证明材料,比如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会要求你到营业厅进行身份验证。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号码的安全与隐私。

如果你的号码已经被回收,这种情况下就比较麻烦了。运营商一般会在号码被回收后的一段时间内保留这个号码,期间内你仍然有机会进行恢复。具体的恢复时间因运营商而异,通常在30天到90天不等。你需要在这个时间段内尽快联系运营商,申请恢复。如果超过了这个期限,号码可能会被再次分配给其他用户,那就真的很难恢复了。

06

注销后的安全检查

在重新激活手机号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安全检查,以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1. 查询并解绑互联网账号:通过“工信微报”等渠道查询名下绑定的互联网账号,并根据提示进行解绑。同时,建议定期检查并清理不再使用的账号绑定。

  2. 更新重要账号的绑定信息:如果你的手机号之前绑定了很多重要的账号,比如微信、支付宝等,恢复后一定要第一时间登录这些账号,更新绑定信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 设置强密码:不在多个平台上使用同一个密码,可设计分级密码,如餐饮类用密码A,办事类用密码B。

  4. 谨慎使用公共Wi-Fi和手机充电桩:以防信息被窃取。

  5. 关闭聊天软件中容易泄露信息的功能:发布动态时注意保护自己和家人的隐私。

  6. 选择官方渠道下载银行类App:设置密码时不要使用生日、姓名缩写等简单组合。

总的来说,注销手机号并非小事,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做好充分准备。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信息保护习惯,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