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冬至时节,南馄饨北饺子:一个节气里的两种传承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29: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冬至时节,南馄饨北饺子:一个节气里的两种传承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长的夜晚和最短的白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节日。北方人习惯在这一天吃饺子,而南方人则偏爱馄饨。这两种看似简单的食物,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01

饺子:从医圣的善举到节日的象征

饺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由“医圣”张仲景发明。据《冬至奇遇记》记载,张仲景在返乡途中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饺子的形状似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人们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也传递着家庭和睦、团圆幸福的情感。此外,饺子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其制作技艺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和面、擀皮、调馅到包饺子、煮饺子,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细的技艺和耐心。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享受到了制作美食的乐趣,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02

馄饨:从混沌初开到现代创新

与北方的饺子相比,南方人更倾向于在冬至这天吃馄饨。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清代《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清末民初《清稗类钞·饮食·馄饨》对这种冬至节令食品解释得更加具体:“馄饨,点心也,汉代已有之。以薄面为皮,有襞积,人呼之曰绉纱馄饨,取其形似也。中裹以馅,咸甜均有之。其熟之之法,则为蒸,为煮,为煎。”

古人为什么要在冬至之日吃馄饨呢?一说馄饨初为宋代祭祖的供品,是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在后世的演变。馄饨像鸡卵,鸡卵如混沌未开之象,人们于冬至之日吃馄饨乃是纪念远古混沌未开时,盘古氏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之功。析其“馄饨”二字,本是傍三点水,盖因做食物之名,又因祭祀祖先,也就由“混沌”改成食字为旁的“馄饨”了。二说冬至之日为道教的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应世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冬至有吃馄饨的习俗。三说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便有了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

03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随着时代的发展,饺子和馄饨的制作和食用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现代人更注重食材的健康和口味的多样性。例如,上海的吉祥馄饨推出了冬菇马蹄鲜肉馄饨,将冬菇的馥郁香气、马蹄的清甜脆爽和猪肉的鲜嫩多汁完美结合。而北方的饺子则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各种创新口味,如马蹄玉米鲜肉饺子,将脆脆的马蹄、鲜甜的玉米和猪肉完美结合,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增添了新的口感体验。

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但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传统依然被人们珍视。无论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馄饨,它们都不仅仅是食物,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孝道文化,以及对家庭团圆、生活美满的美好祝愿。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味这道传承千年的美食,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和亲情。

今年冬至,你家准备吃什么?是传统的猪肉大葱饺子,还是创新的冬菇马蹄馄饨?无论是哪一种,都请记得,这份美食背后,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孝道文化,以及对家庭团圆、生活美满的美好祝愿。让我们一起品味这道传承千年的美食,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和亲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