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夜班到医闹:一位妇产科医生的艰辛与坚守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54: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夜班到医闹:一位妇产科医生的艰辛与坚守

在中国,每一千人拥有的医师数为2.9人,仅排世界83位。医生像流水线上一台昼夜不停的机器,高强度高负荷连轴转。

唐医生是B市某知名三甲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最累的其实不是白天的门诊,而是晚上的值班",唐医生感慨道。现在他是隔天一个夜班的四线值班,网络可以断,微信可以关,但手机必须要二十四小时开机,时刻备着医院里奋战的一二线值班医生一个电话呼叫求援。

回想起当年自己还是一个刚入职的小医生,第一次独立值夜班时的过往,唐医生说那时自己有激动,有忐忑,但更多的是渴望与骄傲,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可以独当一面,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生!不过,当最初的新奇与惊喜逐渐退却,夜班,这个无数医生的"噩梦"终于展现出了它令人头痛的一面。唐医生坦言值夜班是让他萌生改行念头最多的事情,当初他还在产科一线的时候,凌晨三四点还来来回回忙里忙外看产程、查肛,咖啡已经成了日常必需品。而身体的疲惫还在其次,让人倍感压力与绝望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分下一秒又会有什么变故陡生,小小的产房就是一个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的战场,你要时时刻刻紧盯每一位患者的状态随机应变,做出最合适的判断,每一个最细微的抉择、行动,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走向。一线的值班医生,资历较浅,在医院类似于军队的严格等级划分下,一线医生还会时刻提心吊胆自己是否做错了哪步,会不会遭受上级医生的严厉批评。现在的唐医生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小医生",但累心的事只是转换到了另一个维度。小医生怕的是出错被上级骂,但他们其实倒没有很大的责任要担,由于医院严格的等级制度,一二线医生把情况报上去后,该负责和为之头疼的就是上级三四线了。从上到下,每一位夜班医生无不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唐医生在离开产科转到妇科十几年后,仍会被当时抢救大出血的产妇的噩梦恍然惊醒。但现实社会中,总存在一些媒体主导舆论,极不负责地随意指责值班医生,说他们不负责任,唐医生每次听到这种言论都会很愤怒,也很无耐,可以说没有一个值班医生希望病人在自己这里出一点差错,但各种辛酸,只有自己和同行可知。

医生工作压力大,其实是很多人的共识,否则又何来那句戏言"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呢?如果你拥有些微的共情能力,当你走进医院,看到医生一整上午一个接一个地接诊病患,水都来不及喝一口,本该是午饭时间,门外却还有大群人或站或坐,焦急地等待叫号;当你也许是因为自身或身边人突发急症,踏着星辰匆忙闯入急诊室,而急诊室灯火通明彻夜不眠,医生护士忙忙碌碌,走进走出;抑或是你从网络上了解到相关数据:我国医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上,26~35岁组每周工作时长高达52.43小时,63.6%的医生健康指数不合格,39%的医生患有一种以上疾病,2017年仅一年就有31位医生不幸猝死,"医生比患者还不健康",你就应该已经意识到医生一词背后的辛苦与付出。但这些只是医生肩上那座大山的一角,一块可以被我们普通人窥见的碎片。

现在的临床医生左肩临床,右肩科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导一线医生也投入到科研中去,中国医生职称晋升评价体系越来越偏重论文与科研,而非重视临床成就与患者评价,然而对于中国医护工作者来说,这成为了一种新的负担。唐医生说,身边很多同事不得不白天出一整天门诊,晚上又熬夜点灯搞研究,但事实上在他看来,这样搞出来的研究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临床医生跑实验室不现实,那就只好借助现有的临床数据绞尽脑汁用association建立causality,然而很多所谓的临床科研毫无基本的统计学观念,模型构建简直在误人子弟,可即便如此,自己身在其中,也不得不选择顺应。一篇篇"注水文章",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价值,却又牵制着临床医生们不能百分百投入临床中。并不合适的晋升评价体系像一根强劲而又看不见的丝线,牵制着临床医生们。想要晋升?想要事业更近一步?不好意思,没有科研此路不通,可是对于从早到晚坐在诊室里面对一个又一个患者费尽心血的医生们,又该从哪里拿文章呢?

妇产科接诊的病患中不乏急症患者,常见的就有宫外孕、卵巢囊肿的蒂扭转、大月份流产等等,这些都是有可能带来生命危险的急症,急则易生乱,更何况不少患者还孕育着另一个尚未出世的小生命!面对孕妇这种一人两名的情况,家属往往更为焦虑紧张,极易爆发激烈矛盾。09年唐医生还是个"新手"时,有一天有个待产妇突然大出血,情况十分紧急,患者丈夫脸红脖子粗,抓着唐医生领子就准备动手,扬言要是治不好自己老婆就要他好看,虽然最后保安被及时叫来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但是这件事情还是给当时的"新手"唐医生带来很大的震撼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之后怕。"这样的事情其实真不在少数,有几位医生没经历过?"唐医生苦笑,"甚至医生们自己都有一种戏言:遇到医闹往最贵的仪器后面躲,因为医院绝对不可能不管仪器"。话虽戏言,但何尝不是医生们的辛酸之言?"有个同事,前几天我们还碰到打招呼来着,结果短短几天,再听到消息,就是被一个患者家属持刀砍伤了,可能再也上不了手术台……他明明是为好医生,却再也不能稳稳地拿起手术刀……"唐医生说这句话时,眼中满是遗憾落寞惋惜心疼。医生们寒窗苦读数十载,背过又厚又沉的"蓝色生死恋",考过大大小小无数场试,规培、实习时宿舍医院两点一线,没有社交,没有同龄学生们的精彩生活,勤学苦读,千锤百炼,争取多学会一点,多练习一点,因为每一个知识点背后都可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只需在那一刹那瞬间灰飞烟灭,哪个医生不能感同身受?往冷幽默里说,唐医生回忆起当年上学时,老师教他们为什么要学习医患沟通时举的数据: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范化培训+主治考试+论文基金=14年的小主治;5年主治+几篇SCI论文+省厅级别课题研究至少2项+考试通过=19年的副主任医师;5年副主任医师+国家自然+3分以上SCI论文几篇+考试顺利=24年的牛逼的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患者扑扑两刀=死了。黑色幽默,极为残酷,但对于陈仲伟医生和很多医生来说,竟是可悲可怖的"一语成谶"……医闹,对于我们普通人也许只是新闻上一两件悲剧,并为此愤懑短短几天,可是,还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伤害在阴影里发生过或正在发生呢?何况,在那一两件举国皆惊的医闹恶性事件新闻中,还时不时夹杂一些"杂音"——"这医生一定受了黑心钱吧,要不家属干啥要闹呢""现在的医生就知道收红包,草菅人命""……",如果说冰冷的刀子闪着寒光,刺中白衣天使的凡人之躯,一句句不负责任的恶言恶语又何尝不是利剑,寒了天下医生的心?"不过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在门口安装了安检装置,这样我们医生心中,还可以稍稍轻松一点,不用担心哪天突然就挨上一刀",唐医生故作轻松地笑了笑,说道。"不过还是希望其他医院也能尽快补齐安全装置,也希望有一天社会也能更多的意识到我们也是普通人,而不是华佗再世扁鹊重生吧,我们能治的其实真的只有很小一部分"他最终还是又叹了一口气。也许,医闹的解决,需要医生于患者的相互理解,需要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媒体向大众展示医生的真实生活与不易,而不是为博眼球赚流量在极少数"黑医生"身上大做文章,甚至无中生有颠倒黑白,瓦解民众对医生的信任。

即使人身安全能得到保障,医患矛盾也在其他地方渗透着。唐医生很尊重的一位带教老师,医术高超,万台手术无一差错,然而在就是在一次人流手术中,患者遇到了万分之一的概率,发生了子宫穿孔的并发症,即使病人的子宫破口被缝好,不久后也顺利出院,这位老师还是被告了,原本就患有抑郁症的她被官司折磨后,病情加剧,最终只好病退。唐医生身边很多同事,以及唐医生自己都曾经遭到官司的困扰,医生吃官司的比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中国医生平均每人在职业生涯中会诊治患者数可超20万,在业务繁忙人流量大的医院,还远远不止,海量的患者,难免会出现差错,对一个医生而言,职业生涯一次错不出的概率是0%。很多毫不相干的病症出现的症状却极为相似,难以辨别,不同个体的复杂性又会使病人的症状与"标准症状"有所差异,更别提有的患者"多病齐发",各种因素纠缠错结,困难可想而知。很多医生间都有互相搭把台,不言不语帮忙把错误纠正过来的互助,可是即使是这样,生命本身的复杂性与精密性都注定了永远有那个微小的偏差存在,可是哪怕再微小的概率,落到患者身上,就是100%,愤怒的家属告医生也就不奇怪了。何况人心难测,我们无法否认社会上存在一种"讹人"乱象,平白无故遭此劫难的医生除了自认倒霉还能有什么出路呢?

医生苦,医生累,这些年医生还成了"高危行业",但还是有那么多的医生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与死神赛跑,和阎王抢人,这背后,总还是有一种信仰,坚持他们前行。唐医生最怕夜班,甚至也略有些迷信的在值班室里放一颗苹果,寓意平平安安万事太平。夜班,让唐医生一次次萌生出转行的想法,可是,每当黑夜过去,朝晖洒入病房,产妇顺利分娩,初生儿那一声有力的啼哭,抑或是病人抢救成功,监护仪器上规律的曲线都让他改行的念头瞬间烟消云散。每一位医学生,入学第一课学习的都是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将以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从事医疗,我考虑病人的利益,不使他们遭受毒害。我将怀揣着纯洁与神圣的心度过自己的一生,实践自己的医术。我不伤害一个遭受痛苦的人,而是去帮助他医治创伤。无论走入任何人家,我是为患者康复而去的我将摒除有害的和败坏的邪念。既不受别人意志的支配,又不自己随心所欲。当我信守这一不可玷污的誓言时,我就可以享受人生、事业及所有人对我的尊敬。相反,假如我冒犯和违背了这一誓言,我将失去这一切。"听得多了,说得多了,渐渐也就内化于心,成为了信仰,更何况眼前那一双双哀伤无助的眼神就那么看着你,默默地看着你……唐医生一直记着他曾经的一个小患者——一个几岁的小姑娘,盆腔长了一颗直径十几厘米的肿瘤,足足有成年人一个拳头那么大,他准备下刀的那一刻,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自己孩子,也是相仿的年龄,明明处在同样的年华,眼前的小女孩却早早经受了命运的不公,"我下刀前手似乎都微微抖了一下,不忍心,真是不忍心啊。"唐医生想方设法,最终保住了小女孩的一侧卵巢,为她的未来留下了生儿育女的机会,即使切除才是最方便的选择。医生不只是治疗身体,更要抚慰心灵,就像特鲁多那则广为流传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因为不忍,所以竭尽全力。多一分努力,多一点准备,也许一条生命,一个家庭就能逃离病魔,重获新生。但是,结果也并不总能如意,在疾病面前,再高明的医生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五年前,唐医生给一个罹患卵巢恶性肿瘤的初三女生做过手术,没到半年,还是走了,三年前,一个十八岁的花季少女,最终也没能挺过那一关,两个月前,一位高二学生,被同样的病魔缠绕,还在化疗……救人的人往往最多面对死亡,最仁心最善良的人往往要直面残酷与黑暗,医生可贵,医生可敬,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里负担,直面生死却仍能鼓起勇气不断重新出发,做好光暗交错中的那一道坚韧的绳索,渡人回这人间。医生也是凡人,肉体凡胎,有自己心爱的家人,有自己渴望的生活,有自己的悲欢,社会说医生是天使,社会要求医生是天使,神话医生的同时也压下了重担,一座扛在四百万医师肩上的山。医生是凡人,可他们也在努力让自己真的成为那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天使。唐医生办公室放着成罐的咖啡,烟盒里的烟又少了几支,手机永远在线,小电驴换了三辆,随时准备着深更半夜冲到医院随叫随到……除了他,哪个医生不是这样呢?下了手术台睡到在地板上的医生,新冠驰援为便于防护剃去一头秀发的医生,连续站在台上十几个小时汗流如注的医生……医生的群像,应该永远被我们铭记。医生选择去成为天使,那也请我们给予医生对天使的尊重和爱护。临终患者穿刺后一句"谢谢您,我很久没有这么舒服了",痊愈患者不远万里背过来的山蔬野果,都让唐医生久久难忘,心里泛起股股暖意,无悔此生成为医生。那我们,是不是也能多多放下对医生的苛求,多感谢感谢医生的付出,偶尔也问问他们飞的累不累?一句简单的谢谢,就是一件铠甲,支撑医生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当我告别唐医生时,问他有没有什么想嘱咐我这个医学后辈的,他定定看了看我,轻声说:"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别忘了。"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